林华蓉初中时获得的奖状。 新京报记者 安钟汝 摄
“使劲儿爬坡”的家庭
林华蓉家在湖南武冈市湾头桥镇的一个小村里,这个只有200口人的村庄,上了年纪的奶奶一直认为这是个很大的地方。
她的家在村子中央,三层楼房,看起来和村里其他民房没多大区别。屋子里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没有空调、冰箱,一个风扇是十年前买的。
林华蓉的房间在二楼,房间里很空,到长沙读大学后,她的床就被搬了出来,冬天回来,家人会把床搬进去,铺上被子将就,夏天就在二楼的客厅打地铺,“夏天热,没有空调,客厅通风好。”
能证明这是林华蓉的“闺房”的,是角落里一个一米高的小书架,上面放着从小学到高中的教科书。墙上有一条励志标语,是她高中时写上去的——学习是灯,努力是油,要想点燃,必须加油。
“这个家庭,一般以下。”林华蓉的亲戚说。
家里有四亩田,一年收入2000多元。林华蓉一岁零两个月的时候,父母便出去打工了,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抚养。再之后的年月,比林华蓉小六岁的弟弟,也是两位老人带大的。
林孝俊说,他平时不敢回家,回家就要误工,要扣钱,“二十年中,感觉自己很努力,但生活还是绷得紧紧的。”
为了省钱,他现在住的是160块钱租来的铁皮房,夏天酷热,就睡到铁皮房外面的水泥地上。
2007年,林孝俊有了点积蓄,本想着可以松一口气,给父母、儿女好点的生活,但村里开始了建房热,村民们把老房子盖成了楼房,“建二层都丢人,别人会笑话你没本事,要建三层。”那年,林华蓉家建房子花了二十多万。
林华蓉读了初中、高中、大学。现在的学费、生活费加起来要一万五千元,弟弟成绩一般,今年中考没被公办高中录取,只能读民办高中,一学期学费5000元,加上生活费也要一万五千元,被村里人称为“贵族学校”。
这让林孝俊感觉到压力,朋友圈里,他总是失眠。一个月前,他在朋友圈转了个视频,视频里,一个男人拉着车,车上有老人孩子,男人使劲往坡上爬。林孝俊说,这就像他自己,脚一打滑,就完了。
在惠州一个鞋厂打工,除了租房子和生活花销,林孝俊一个月省下3000元左右,一年纯收入也就三万多元,除去两个孩子读书生活费,几乎没有积蓄。
林华蓉一个月生活费是1000元。一位大学同学说,林华蓉在学校穿着很朴素,经常都是那么一两件衣服,但洗得很干净,打扮得一丝不苟。
有时月末,她每天只吃两顿饭,“现在一个盖饭都要十几块钱,一天吃饭都要三十块钱,一千块钱生活费不够花。”有时候同学问她为什么不吃饭,她说自己减肥,“但明明看到她有时候会在晚上泡面吃。”
林华蓉在学校是入党积极分子,得过助学金。她一个同学说,在第二年,林华蓉主动把助学金让了出去,说班上还有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
14岁的弟弟也意识到,“我的家里在班上同学中算穷的,在村里也是一般以下。”
弟弟和姐姐平时交流不多,他有时不懂姐姐。看到弟弟成绩考得很差,她会大动肝火,“我挺怕她的,那时候她很凶。”
在姑姑林小莲的印象里,华蓉长大了,心里承担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她不说出来,就是倔强地扛着,“她和我关系很好,但从来不向我要钱,给都不要。”
“我一闭眼,就是女儿对我笑”
穷日子太久了,总会将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村里出了几个大学生,出去之后,在外面买了房,成了城里人,到了城里,生活就宽阔了。
林华蓉也明白这个道理,她高中时就对奶奶说,将来考上大学,要把爷爷和奶奶接到城里住,让他们享福。
奶奶格外心疼这个孙女,林华蓉高二的时候,老人去县城租了个房子去陪读,“一是不放心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城里上学,二是照顾她的生活,让她用心学习。”
林华蓉最后读了一个大专,但对没有出过远门的爷爷奶奶来说,孙女已经“很成功了”。在村里,这个女孩令人羡慕,身高一米七,长相俊俏。奶奶想着,大学毕业,一定找个好人家嫁了。
弟弟说,姐姐希望成为一名护士,以后到军队里的医院上班,找个军官当男朋友。
弟弟把姐姐的这个秘密告诉奶奶,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孙女马上要毕业了,梦想就能实现了。
这次离家之前,林华蓉到县里给爷爷、奶奶、弟弟各买了一件衣服,那是她大学省下来的生活费。
三件衣服加起来,不到一百块钱,给奶奶换衣服的时候,她哭了,奶奶一直穿邻居淘汰的衣服,她说,“以后,我毕业了,再也不让你穿别人的衣服了。”
离开前,她和弟弟吵了一架,她想让弟弟去补课,弟弟没有同意,她骂了弟弟一顿,“我们考上大学了,日子过好了,妈妈就回来了。”
林华蓉爷爷说,“假如不出事,这个家,就从一般以下到一般以上了。”
这个时候,林孝俊心里已经没有关于家的未来,“我一闭眼,就是女儿对我笑。”
但一周前,林孝俊还是烧掉了女儿所有的衣服,选择在离家很远的一个山坡。
火光吞噬了所有的颜色,灰烬随风飘远。
新京报记者 安钟汝 实习生 黄孝光 张艺 湖南武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