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案22年后告破 嫌犯“漂白”成作家和企业法人代表(图)

新京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此案从发生到侦破,耗时22年,警方累积了数十本案卷和工作笔记。 A08版-A09版图片/湖州警方供图

再次被召回

“6月13日,我被召回了。”

再次回到此案办案一线,陈红跃已经是45岁的老民警,两年前他被派到一个派出所做教导员。

陈红跃记得,今年6月专案组再次成立的时候自己激动的心情。“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破案机会了,再努力拼一次。”在专案组,他见到了来自多个单位的“曾经的共事者”,有些已经满头银发。被召回的人彼此熟悉,不消多言便投入工作。

陈红跃拿出22年前的办案笔记翻看多遍,随后前往皖南排查。

陈红跃没想到,当年现场的那支烟蒂起了作用,那支烟蒂上残留的唾液比对出了犯罪嫌疑人刘彪。

更让陈红跃意外的是,他追了22年的杀人案嫌犯,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我没办法把他(嫌疑人)跟作家联系到一起,甚至感觉有点沮丧。”

抓捕嫌疑人

由于要采集犯罪嫌疑人血样进行最后的对比,陈红跃与3名同事隐匿身份前往刘彪家。

“他看到我们的那一刻,心里应该是有底了,但是出奇平静。”陈红跃记得,刘彪面相斯文,家里摆了不少书,“像个文化人。”面对采血的要求,他语气温和,连声说“可以可以可以”。

那一刻,陈红跃“有点怀疑自己的判断”。后来他才了解到,刘彪有高中学历,作案时的他,已经“很喜欢写作”。随后,跟他一同作案的同乡汪明也被锁定。“他们一起长大,作案后,刘彪回到南陵县,最后成了作家,而汪明去了上海,成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法人代表,过得也不错。”

8月11日凌晨,陈红跃与其他民警一起,再次敲开了刘彪的家门。“我看到他开门的手在抖。”被控制的刘彪,对民警说,“我一直在家等着这一天。”

随后,刘彪递给陈红跃一封信,是警方采血后他写给妻子的。信中说,“有几名公安来家采集我的血样,我知道是因为20多年前的案子。20多年来,这件事一直给我带来精神折磨……”

陈红跃将信交给了刘彪的妻子,她此前对此案并不知情。几天后,另一名犯罪嫌疑人汪明在上海被控制。

案子破了,陈红跃说对公安部门、对自己、对受害者家属都是一个交代,“希望以后不会再碰到这样的案子。”

- 延展

嫌犯作品被评“过于情绪化”

被控制前,刘彪是南陵一所民办学校的校刊主编。公开资料显示,刘彪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200多万字,2013年入选中国作家协会。

南陵县政府官网显示,刘彪小说集《一部电影》获第七届省政府文学奖。芜湖市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政府文学奖评委方维保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表达了一种不服输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过于强烈,有些情绪化。”

方维保回忆,某次研讨会结束,参会人员聚在一起吃饭。餐桌上,刘彪坐在对面,不知为何,刘忽然大声自言自语说:“我真的能做出来,你不相信吗?”方维保说,当时刘彪一直重复这几句话,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

方维保是在2000年后的工作中与刘彪相识。据他了解,刘彪出身农村,中学毕业,读书时就爱好写作。毕业后作为“返乡青年”,回到南陵县。后自费出版了小说集。多年接触,并没有发现什么太大的异常。只是在听说这件事后,能够重新发现一些端倪。

“成熟的小说作品,通常作者都会冷静地看待其中人物。但是他的作品个人的情绪就比较多,包括里面的主人公也比较情绪化。”

从不跟学生谈私事

方铭(化名)现在合肥工作,2006年左右,他曾在刘彪开设的作文补习班补习,“每个班有二三十人,所有的学生加起来得有一百来人。”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跟随刘彪补习作文,一直到初二,方铭对刘彪印象深刻。刘彪从不跟学生谈私事。每次上课,布置完作文题目后,就是学生的写作时间,写完,刘彪再讲解、评分。印象中,刘彪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不爱笑,会批评学生,“虽然他不会用脏话骂学生,但是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都写在脸上,是一位很严厉的老师。”

南陵县熟知犯罪嫌疑人情况的一名知情者告诉新京报记者,刘彪的父亲是村里的生产队长,不过并不爱干体力活。上世纪80年代初,刘彪开始了文学创作。因为收入一直不高,刘彪离开南陵,到湖州打工。

汪明与刘彪系同村老乡,先于刘外出打工,两人关系不错。“汪明这个人很能干,脑子好使,善于人际交往。”他开始在湖州落脚,十年前搬到了上海。“汪明弟弟以他的名义注册了公司。”

在该知情者的印象里,汪明兄弟有两三个。在其父母离世后,他们便很少回南陵,现在一直在上海定居。

A08版-A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煜 李明 潘佳锟 付珊 实习生 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