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銮湾地铁社区保障房一期效果图。
6月30日9时许,随着一声号令,同安区祥平保障房“地铁社区”一期工程正式动工。
10年,19万套。从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大力推进建设社会保障性住房以来,厦门保障房走过突飞猛进的10年。
不仅要“住得进”,还要“住得好”。拥有优越区位和完善配套的“地铁社区”,正见证着这种改变。
“保障房”概念源自厦门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如今“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提法,最初源自厦门。
2007年8月24日,一次由国务院主持的具有全国导向意义的住宅工作会议上,厦门市作为典型,在会上介绍了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做法和经验。
全国城市住宅工作会议后一个月左右时间里,多家中央媒体纷纷跟进大篇幅的集中报道。从此,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在全国闻名,并冠以房改新政的“厦门蓝本”。
因此,自全国其他城市来厦门考察学习的活动不断。据一位当时的市建设局干部介绍,最多的时候,厦门宾馆一天住进来6个不同地市的考察团。
在过去10年里,“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在全国各地普及,而厦门也在不断地完善、推进这项工作。
10年规划建设19万套保障房
2006年以来,全市规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5.68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19.78万套、限价房(安置房)3.4万套。
厦门市还不断探索创新保障性住房资金保障新机制,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研究利用财政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运营补贴等方式,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投融资建设保障性住房。组建的厦门安居集团,目前已注资60亿元,近期财政将再注入资金15亿元。
今年以来,厦门的保障房建设进一步加快。2017年,厦门在建与开建的保障房4万多套。包括在建的保障性租赁房、保障性商品房项目8个,共13071套;在建的公共租赁房项目6个,共12956套;拟建的保障性租赁房、保障性商品房项目5个,预计共19000套;拟建的公共租赁房项目3个,预计共3600套。
群众比较关心的翔安新店、海沧马銮湾、同安祥平、集美岩内的4个地铁社区建设,将新规划配套建设约6.8万套保障性住房。
目前,翔安新店、同安祥平两个保障性住房“地铁社区”已经开工建设,海沧马銮湾“地铁社区”也将于本月底开工。
不仅要“住得进”还要“住得好”
地铁站点周边,历来是寸土寸金,很多城市常常将它优先用于商业开发。本着便民利民原则,厦门却选择将保障房建在这些好地段。为进一步提升保障性住房功能品质,今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地铁社区”项目,让市民不仅“住得进”,还要“住得好”。
这4个“地铁社区”,紧邻地铁站点口,以保障性商品房为主,兼顾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房,具有“区位好、配套好、品质好、环境好,体量大”的“四好一大”新特点。
一是区位好。项目选址均毗邻地铁站点,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优势。二是配套好。充分发挥地铁枢纽站的综合服务和辐射功能,打造多功能的大型商业、生活综合体;以地铁站点为枢纽,打造便捷出行交通体系;并配建相应的教育、医疗、公园、养老等资源,打造设施齐全的“社区圈”。三是品质好。“地铁社区”以小户型和经济实用为原则,在建设上坚持高品质,全部按照商品房标准设计建设。四是环境好。按照绿色建筑二星和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滨水公园等高品质绿化景观。同时,充分利用小区公共区域设置组团级“共享空间”,兼顾住户的储藏需求。五是规模大。已策划生成的4个“地铁社区”,规划总用地约1126.5公顷,建成后将提供保障性住房约6.8万套。
微评
厦门社会民生保障的“定心丸”
厦门10年来“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与如今中央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精神不谋而合。
人们常说“安居才能乐业”,10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厦门中低收入者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居所。
这得益于厦门多层次全覆盖的保障房体系,让各种层面的人都能找到适合居住的房子;得益于不断加大的保障房规划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愿景。
可以说,厦门保障性住房建设在社会民生保障发展中起到“定心丸”的作用。(记者郭钦转朱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