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思想上的悬崖:27个“悬崖村”脱贫大决战(图)

半月谈

地处大巴山区的宣汉县龙泉乡罗盘村,是全县最远、海拔最高的村,进村要途经70公里的百里峡大峡谷。该村2016年成功脱贫。

说起山村巨变,51岁的村支书李永太滔滔不绝。“8.5公里长的进村公路,从2002到2005年修了3年。那时没有项目资金,又没听说过挖挖机,全靠人工,男女老少齐上阵。”

“从2006年起又花了5年,全村6个社的路全部修通了,到户路也通了。8年修路,村道社道全靠群众集资,累计人平出资七八千元。路修通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来了,国家又出钱对部分道路进行了硬化。今年还要硬化8公里,这是小康路上的头等大事。”李永太说。

打开山门路为先,脱贫攻坚路最难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喊了几十年的扶贫名言,当下仍是基层干部群众的最大期盼。

“我们来时,老百姓说,房子都可以不盖,但要先修路。”通江县罗张窝村第一书记文琼说。文琼清楚记得2015年刚来时的情景:村道很烂,只能步行,爬坡上坎,平均一个月走烂一双鞋。

贫困户朱照乾等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别看那条烂路,是2005年贫困群众集资出力,修了3年修通的。流血流汗不流泪啊!”

经过大家的努力,去年7月底水泥路已通到村委会。文琼说:“全村5个社,水泥路已通3个。现在群众最期盼的是环线路,村内3.7公里,包括山下的桥。”

张窝村的交通情况,背后隐藏着比较普遍的大问题:过去的通村公路,许多已经通而不畅,有的早已废弃,有的晴通雨不通,有的十分破烂。

“除了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产业路外,‘十一五’‘十二五’完成的通乡通村路,由于缺乏养护资金,很多已退油还土,有的需要升级改造,有的需要翻修。”凉山州交通局副局长林芳介绍道。

林芳忧心忡忡地说:“现在脱贫攻坚修的通村路,仍有很大的隐患,因为质量太低,只有面子上一层。这不叫偷工减料。因为只有这么多钱,只能办这么多事。国家补助农村公路,需要地方配套资金。贫困地区本来就穷,拿什么配套?”

面对问题,四川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帮助群众修路。南江县东榆镇是离县城最近的镇,镇内的桥坝村龙王沟社到县城35公里。过去进城需要5个小时,现在半个小时就可以到。

桥坝村原民兵连长吴学保告诉半月谈记者:“我当村干部几十年,就修了几十年路。”在2014年道路硬化以前,公路通而不畅。直到2016年底,帮扶单位四川路桥集团捐资2000万元,才打通7.2公里山路,硬化了村道、社道,产业道通了,扶贫产业就活了,去年全村一举脱贫。

如何有效破解农村道路建设资金难题?南江县探索了一条依靠群众艰苦奋斗、激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新路子。南江县长李善君介绍,近5年来,全县约63万人次参与农村公路建设捐资活动,募集资金2.4亿元。通过苦战、会战、决战,如今南江县的农村公路,在川陕老区可称出色。

以法规为保障,破解“蜀道难”

根据国家和省的发展规划,当前农村公路的支持重点是通村硬化路建设,即乡镇或上一级路网通往村委会(或村小学)的通村公路,这是农民出行最为迫切、最为基础的公路设施。

但是对于“悬崖村”脱贫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万源市交通局副局长张炎说:“不解决社道、入户道问题,等于毛细血管没有通,扶贫成果难巩固。”为此,万源市筹措了10亿元的资金,计划3年内修建1000公里农村公路,使入村入社道路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规划处处长康子庄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公路总里程、农村公路里程、过去4年扶持资金规模和新改扩建农村公路里程,均居全国第一。四川农村公路已从平原、丘陵向山区和高山区挺进,包括具备修路条件的“悬崖村”。

为了依法规范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四川省交通厅除了创新投融资体制、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外,还通过3年立法调研,起草了《四川省农村公路条例》(简称《条例》),最近已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条例》以法律形式界定了什么是农村公路;规定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倡导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筹资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这将为破解“蜀道难”,让“悬崖村”走上致富快车道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