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绿色农业的“最后一公里”该如何走?

福建日报

日前,南平市办了一场绿色发展创新大会暨绿色农业项目资本对接会,通过科技创新、项目资本和现代农业的美丽邂逅,掀起一场头脑风暴,探索如何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最后一公里”。

会议同时举办了现代林业、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品牌、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等4个专场对接会,签约项目和投资都颇为可观。不难看出,绿色农业在南平势头日盛。

绿色是闽北天然的底色,生态是闽北最大的特色。南平如何破题区域经济突围,关键在于如何“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绿色生态能给予诸多产业以巨大的附加值,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农业。经过长期发展,南平农业总体上还是处于有资源无市场、有口碑无品牌、有品质无价格的尴尬境地。举例来说,南平有3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少有企业通过包装、利用地标打响自己的品牌,握着满手好牌却没能打出水平。

怎么破?在发展绿色农业的过程中,传统农业要与一些元素相结合,走“农业+”的现代化之路。

农业+创新。这里的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创新,更多的是理念和思路的创新。以农业来说,不再是过去的“从田间到地头”,而是从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的整条产业链。这样的理念把过去单一的农产品生产通过向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给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留足了空间,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品牌。简单地说,品牌建设就是要取一个好名字、有一身好服装、讲一个好故事、配一个好价格。这涉及品牌建设中的创意、营销、价格等方面的策略。这其中,营销推广方面的包装、创意以及富有层次的价格策略等,都是闽北农产品所欠缺的。尤其是南平坐拥武夷山这一世界级品牌,也注册了“武夷”系列商标,接下来,应从技术创新、质量、服务等方面入手,让优质产品变成现实收益,让绿色品牌成为“金字招牌”。

农业+互联网。农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不仅仅是指通过电商平台把绿色产品更好地卖出去。互联网时代的农业,应该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整合金融、物流等各类社会资源,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去中间化,提升生产流通效率。这样的农业集高科技、大数据、智能化、机械化、互联网于一身,尽管频出的新模式、新业态已经逐步稳定并推广为产业常态,盘活了存量,并取得了显著的增量,但它仍是充满未知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农业+文化。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让人们对传统的农耕文化有了新认识。闽北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向来不缺乏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丰厚无形资产。问题是,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用文化元素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通过创意的投入使农产品更富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时代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如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从过去的“盼温饱”发展到现在的“盼环保”,从“求生存”升级为“求生态”。传统农业在各大现代生产要素的激发下,已成为蓬勃发展且具有深厚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的朝阳产业。只要打破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势,把资源转化为资产、资本,变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南平所坚守的绿水青山就有望再攀养育一方水土、哺育一方苍生的新高度。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