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吃饭变成一种文化 台式餐厅在厦门刮起复古风(图)

海西晨报

九滋装修复古,展示了上世纪50年代的台湾社会风情。记者 陈翠仙 摄

古早的台湾有什么景致?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是什么风情?阿嬷饭菜是什么滋味?在厦门,吃顿饭就能穿越到这些逝去的旧时光里。最近,厦门的餐厅掀起了一股复古的风潮。螺情阿嬷御厨房、九滋水相人文故事馆等台式复古餐厅相继开业,这些复古餐厅把台湾地道的美食带到了厦门,也把吃饭变成了一种文化。晨报记者带您走进这些复古餐厅,带您感受别样的美食。

摩登小姐:台湾人文故事馆诉尽繁华

一走进九滋,禾祥大戏院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加上店内复古的装潢,让人不禁有了走进上世纪40年代大上海的穿越感。这可不是电影院,而是一家台式的复古餐厅。这家餐厅是老板李亮与合伙人吕振宏花费了三年时间打造出来的,力图展现上世纪50年代台湾的社会风情。

复古装潢走进去就穿越了

东北小伙子李亮的妻子是台中人。夫妻俩曾经在台中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认识了台湾夜市美食协会的吕振宏。李亮喜欢复古风潮,而吕振宏醉心美食,2014年两人决定一起把台湾的美食文化带到厦门。经过近3年的筹备,九滋终于落户在禾祥西路。店里的老物件都是店主从台湾各地一件一件收罗起来的。

这些老物件在两人的手里组成了一个三层楼的“大观园”,融入了10多个上世纪50年代台湾的场景。一楼的收银台恍若大剧院,有着七彩的霓虹灯泡和满墙的电影海报。李亮介绍说,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台湾风格,也是上世纪40年代上海的风格,不同的食客在这里找到不同的归属感。二楼则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这里有度小月担仔面、丽丽美发院、明亮照相馆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一些商店的场景。在三楼则有一个“集集火车站”,蓝白的极简色调,让人赏心悦目。“集集火车站是台湾最文艺的火车站,代表着台湾的一种文化。”吕振宏告诉记者。

三层楼不同的主题,共同勾勒出了上世纪50年代台湾民众生活娱乐的场景。

台式古早味有正宗吃法

复古餐厅里的美食也跟普通的餐厅有所区别,这里都是“阿嬷的味道”。猪油拌饭、三杯鸡、卤肉饭……这些食物是地道的台湾古早味。“很多客人吃了我们的猪油拌饭之后,都说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阿嬷。”吕振宏介绍,九滋不仅提供地道的台湾美食,还会介绍正宗的“台式吃法”。“比如说台湾香肠,我们是就着大蒜吃的,大部分大陆朋友都不知道,真正尝试之后,他们也会欲罢不能的,我们希望从细节之处,让大家深入地感受台湾文化。”

这家餐厅连菜单都做成了台湾学生课本的样子,还有注音符号,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许多人对台湾美食的印象就是厦门街边的台湾小吃。”吕振宏说,台湾吃得到来自各省的各种美食,他们也想把台湾的美食带到厦门来,让更多人真正认识台湾的美食文化。

螺情阿嬷的招牌牛肉面。

温暖阿嬷:冠军台式牛肉面

在沙坡尾的螺情阿嬷御厨房里,隐藏着一道“冠军”牛肉面。台湾阿嬷洪阿珠做的红烧牛肉面,拿到过台北“国际牛肉面节”总冠军。

情怀:阿嬷的冠军味道

洪阿珠最早在台湾小镇卖卤料起家,她的卤料家喻户晓,对于香料的使用,她得心应手;而她的大儿子对面艺颇为精通。母子强强联合,便在台湾云林县西螺镇开了家牛肉面馆,起名为螺情阿嬷。

2016年,洪阿珠与厦门人康生合作,在厦门开了螺情阿嬷。来到厦门,牛肉面延续了“冠军”的制作流程和“冠军”的味道。这碗牛肉面的汤底加了牛大骨等多种食材和香料,熬制10小时以上;而牛肉选用澳洲牛肉,牛脂味浓,再用牛油、豆瓣酱反复翻炒,味道浓厚,口感独特。

阿嬷御厨房将牛肉面做到了极致,让许多食客魂牵梦萦,因为这是阿嬷的味道。“我们的顾客很多都是台湾人,他们都说这就是家的味道。”康生说,阿嬷御厨房的回头客非常多。

追忆:宾至如归阿嬷家

九滋繁华的装修仿佛一个“摩登小姐”,而阿嬷御厨房就像温暖的阿嬷。古朴自然的装修,向食客展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住家风格。阿嬷御厨房的门口放着老石臼石凳等,两扇雕花大木门上贴着威风凛凛的门神,一踏进大门就像走进了阿嬷的家。

一楼是收银台和厨房,收银台的桌子是木质的老桌子。地上铺的红泥砖,年代感极强。顺着木质的雕花楼梯上楼,楼上的用餐区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楼上摆放着一座神龛,角落里有老式的风谷机、蓑衣……以前阿嬷家也有这些东西,角落里的老物件不禁让人回忆起那些旧时光。

“我们的餐厅使用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改造的,所以保留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康生介绍说,他原本是开古玩店的,所以手上有许多老物件。“牛肉面是古早味,所以我把餐厅装修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住家风格,这样的装修风格不张扬,却是情怀满满。”(海西晨报记者陈翠仙)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