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解局“房”心酸:有没有房或已成阶层分野

侠客岛[责任编辑:陈健]

【解局】一个房字,多少心酸

来源:侠客岛

最近,楼市有些按捺不住“兴奋”。

从上周到今天,已经有不下十人在岛妹面前叨叨房价。大致分三类:想卖房换学区房的,懊恼几个月间又涨了数十万;已经买了一套房的,恨当时怎么没再买一套;没房想空手入市的,悲痛愤懑,又悔不当初。

大家还有相似的疑问:政府从去年四季度以来不是一直在调控房价吗?出了那么多政策,为什么又卷土重来了?

行情

说是“卷土重来”怕是不为过。在这一轮楼市中,以北京为首的一线城市及其周边房价出现上涨,成交量大增,学区房呈现令人恐慌的跳涨,谈判4个小时涨17万的新闻分分钟吓死个人;就连岛妹自己身处的小区,短短半个月,一平就涨了五千。

根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统计,北京房价已经从去年2月的45000元以下,涨到今年2月的60738元。另据研究机构统计,3月上旬,北京全市二手住宅共网签6166套,与2月上旬同期相比增加40.1%。日均网签616套,较2月日均434套的网签量增加41.9%。进入3月,北京周边的涿州、涞水、崇礼等地,也因涨势过猛相继实施限购。

三四线城市销售也在大增。据统计,在wind有完整房地产日交易数据的62个城市中,2017年元旦到2月16日,有23个城市的商品房成交套数同比增加50%以上。这些城市,绝大部分为三四线城市。

数据来源: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数据来源: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利好

进入3月,尤其是这几天,楼市一跃成为朋友圈和话题榜的压倒性话题,与“两会”释放出的楼市利好不无关系——

3月4日,傅莹表示,本届人大常委会已把制定房地产税法列入了五年立法规划,但今年并没有安排。也就是说,房地产税并没有确切实施的时间表——出台房产税的目的虽然不是降房价,却长期以来一直是楼市“狼来了”一般的利空梦魇。官方正式回应,实锤落下,立法尚在规划,正式实施更加遥远。炒房者心中松了一口气;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今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进城落户,得有房容身。新型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巨大人口流入,将成为接盘的重要力量;

3月7日,财政部部长肖捷在谈个税改革时,提到适当增加与家庭生计相关的专项开支扣除项目,如有关“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卫计委则提出,鼓励群众按政策生育,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娃多了,要买房的人自然也是多了,全面“二孩”的长期人口因素利好,没毛病;

而在个税方面,按照国际惯例,住房贷款利息支出一般是被列为专项扣除项目的,各方专家也多次建议将此项列入——贷款买房,房贷利息还能抵税,真金白银的便宜来得更加直接;

3月10日央行和3月2日的银监会表态则可以理解为: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压力大的,会暂时收紧贷款;对于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任务重的,会放松管制——三四线城市的楼市,依然不用为钱犯愁。

……

从各种大大小小发布会的消息来看,对楼市的利好其实不少。原本就蠢蠢欲动的炒作力量,趁着消息面的东风,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于房价上涨的预期。

供应

如果说两会上的信号是政策层面,那么以北京为例,土地供应的变化就是实际的供需影响。

今年2月的《北京市2017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今年全市计划供地3900公顷,相比去年的计划减少了200公顷。其中,住宅用地610公顷。再其中,商品住宅用地计划安排260公顷,这260公顷中又单列了83公顷,用以保障1.5万套自住型商品房,商品住宅用地,只剩200公顷不到。

2016年,这个数字还是850公顷,今年的商品住宅用地计划供应量则减少590公顷,下降幅度高达七成——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要求,“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北京不增反降,这也是连续多年以来的继续下降。

数据来源:北京市历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数据来源:北京市历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房价不断上涨,土地供应却在持续下降,需求仍在增加,导致的结果是:新房市场逐步萎缩且远郊化(今年以来,北京公开挂牌土地达到10宗,含住宅性质用地的地块共计5宗,均位于北京的远郊区县),城市中心区价格继续上涨,学区房等稀缺房源呈现跳涨,环京周边溢价明显。

身为首都,集人口、资金、资源等万千宠爱于一身,无往不利的同时,各种大城市病也随之而来。因此,近年来,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北京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京津冀一体化的要求,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力争控制在2300万以内,城六区争取下降15%左右。

什么概念呢?

2016年底,北京常住人口是2172.9万人。要达到2020年的目标,只剩127.1万人的增量空间,也就是说,平均每年仅允许增长31万余人。

此时,原本被看作大城市病之一的房价高企,似乎却又成了疏解人口的一把利器。以房控人,以高房价进行筛选,留下想留的人。从市场手段来看,这是个理性经济的选择。对无数在这座城市里打拼的人来说,不断高涨的房价,则是一道冷墙。

去年“9.30”新政后,政府强调要大力推出自住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一是数量仍较少,而且主要是有条件地向户籍人口和鼓励发展产业人口倾斜。

由此,在“调控房价”与“以房控人”之间,就形成了一道非常拧巴的逻辑——房价调降了(其实能做到市长说的“环比不上涨”,就已经算是在降了),买得起房的人多了,还怎么疏解人口?不下狠劲调,房价涨得太快,舆论又是一片怨声载道。

何去何从,实在拧巴。

平衡

制定政策,本就是尽量求取平衡。

有接近北京某房管局的人士透露,目前有关部门一方面压着开发商的预售许可证迟迟不发,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过户预约号数量。佐之以媒体报道,读来耐人寻味——“过户大厅再现万元黄牛号”“在交易最为活跃的几个区域,刚刚签约的客户,预约过户的日期已经排到了下半年。”

伴随着北京疏解功能的同时,还有环京圈的猝不及防。据媒体报道,2010—2015年,廊坊在校小学生人数增长40%,成为中国在校小学生数量增长最快的地级市。截至去年12月,廊坊二手房均价为16118元/平方米,同比去年上涨128.85%,涨幅为全国之首。

当房地产网站《以房控人,环京圈未来前景看好》的标题吸引投资人眼球时,背后却是环京圈本地人的不堪重负,生活了多年的故土,如今以他们的收入,却再也买不起家门口的房子。

社会

有恒产者有恒心,这是官方在回应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时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无恒产者要怎么办呢?

经过过去数年的房价起飞期,有很多感叹“幸好我当年下手买了房”的人,的确值得庆幸,赶上相对较低的房价末班车,如今坐在高房价上,以房换房,部分抵消上涨因素,满足改善性需求,相对容易;然而,在一线城市,如今再毕业的大学生,或是迟迟未买房的,如果想这会再空手入市,高位接盘,绝大多数人已是有心无力。

也许有人说,在一二线城市无恒产者,可以到三四线城市购置房产嘛,这不是皆大欢喜吗?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要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

但中国有句老话,“人往高处走”,一二线城市资源集中度高、房价保值增值能力更强的现实摆在眼前,人们改善生活质量、向资源集中城市靠拢的心也在增强,但凡有些能力想拼搏一番的,谁不想去大城市够一够呢?

有房者希望房价不停上涨,财富不停增值;无房者则急盼泡沫被刺穿,房价崩盘,天下大同。可以说,有没有房可能或者已经成为当下不同阶层的分野,在房价的持续上涨中,二者之间的分歧与鸿沟也在继续扩大,撕裂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共识。

今天挺火的一个段子这样说:“当清华北大的毕业的人都买不起房子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挤破头去买学区房呢?”其中的黑色幽默耐人寻味。而这,或许才是更持久深刻的,也是各方各面必须考虑和沉思的问题。

文/霍木桐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