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后的“民生新答卷”

经济参考报

一个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省份,如何提高发展质量,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这一问题,受到福建代表团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

6日下午,福建代表团全体会议向境内外媒体开放,代表们直面“短板”话民生,聚焦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后的“民生新答卷”。

“速度固然重要,但发展质量和效益更为重要。我们需要的是‘更有温度’的发展,是老百姓能够感受到的和煦与温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

在李礼辉看来,经过几年来的调整转型,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由超高速转为中高速。我国经济已基本筑底企稳,今后几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可以保持在6.5%左右。

在此情况下,李礼辉认为根本目标应该是,“人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友好,生活品质更上一层楼。老百姓的钱包更鼓一点,物价楼价更稳一点,就医看病更方便一些,交通出行更顺畅一些。”

作为一个向高收入经济迈进的省份,福建这几年正朝着“更有温度”的发展方向努力。去年福建人均GDP达到7.5万元人民币,约合1.1万美元。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社会事业需求的层次也在提高。

“社会事业和民生短板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领域。”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委书记尤权说,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是重要的衡量标准。这些年,福建每年全省财政涉及民生支出都占公共财政支出70%以上,把补短板重点更多放在民生领域。

另一方面,要让发展惠及每一个家庭。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省长于伟国表示,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福建要突出抓好精准扶贫,落实攻坚责任,全面实现脱贫任务。

尤权坦言,由于历史欠账多,福建社会事业和民生“短板”非常突出:教育上,“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全面放开二孩后福建一些地区的幼儿园严重不足;医疗上,福建每千人仅拥有病床4.5张,低于全国每千人拥有5.1张的平均水平,儿科、妇产科、精神病科等尤其不如人意;养老方面,现有养老院只能满足社会需求的30%左右。此外,还有污水处理、饮食安全、城市拥堵、停车场等问题。

为此,福建省去年专门出台了《关于补齐发展短板扩大有效供给的意见》,其中对补齐社会事业和民生短板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软硬兼施”补齐短板,是尤权为福建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找到的“出路”。一方面,把社会事业投资作为拉动投资发展的重要方面,扩大投入,搞好医院等民生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解决好人才、机制等问题。

尤权举例说,“现在基层看病并不太难,难就难在上好的医院、看好的医生。”他认为,要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也要通过人才计划,把各方面的人才引到福建来。

尤权认为,社会事业发展“短板”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体制问题。比如,看病难的背后是医疗资源不均衡。要通过医疗体制机制改革,把好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这样百姓就不用跑到福州,甚至是上海和北京看病。看病贵也如此,要通过把流通中的药价虚高、医疗器材价格虚高降下来,真正让医院回归“看病”而不是“卖药”。

“努力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尤权说。(记者 许雪毅 郑良)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