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志代表
全面深化改革要集中力量啃硬骨头
赵克志代表(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直面矛盾和问题,扎扎实实推进党中央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河北调结构、转方式、治污染、惠民生的任务重,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题开路,汇聚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力量。
一年多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直面矛盾和问题,扎扎实实推进党中央改革举措落地、落实。共研究审议238个改革事项,基本跟上了中央的改革步伐,一些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开始得到解决,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增强了获得感。
围绕协同发展深化改革,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推进市场一体化改革,建立企业转移税收分享办法,完善园区共建收益分配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率先改革、创新机制,缩小与京津政策梯度差,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补发展短板。
围绕经济转型深化改革,在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中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把去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搭建产能指标交易平台,完善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实施办法。做好加法和乘法,出台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新动能。
围绕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坚持标本兼治,制定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矿结构、出行结构、用地结构的规划方案,下大力气减少污染源。
围绕精准扶贫深化改革,在脱贫攻坚、推进共享中加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下硬功夫、苦功夫、巧功夫,抓好10个重点县、206个重点村的脱贫攻坚。出台提高医疗保障救助水平的新政策,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推行“政银企户保”模式,搞好金融扶贫。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本报记者徐运平张志锋整理
骆惠宁代表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牵引经济转型
骆惠宁代表(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山西要加快形成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丰富发展,是解决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有效转变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山西产业结构单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山西应对经济下行、推动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们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能源革命结合起来,特别是在煤炭减产量、去产能上,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不语焉不详,想大局、看长远、出实招,坚决担当煤炭大省对全国的责任。2016年,全省压减煤炭产量1.4亿吨、占全国39.1%,退出煤炭落后产能2325万吨,居全国首位,促进了全国煤炭供求关系改善,结束了全省煤炭行业连续26个月亏损局面,扭转了PPI连续54个月的下行。真去真退、真降真补促进了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全省经济扭转了近几年持续下滑局面。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由10%提升到16.9%。民间投资、新兴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4%,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布局上马。山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定实践者,也是直接受益者。
我们要围绕“深化”做文章,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作为主线贯穿到经济领域各方面,营造活力充沛的转型生态。设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投资基金,助力构建多元化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扎实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和开发区体制机制、投融资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改革,促进改革串点成线、厚积成势,增强新制度新机制供给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山西创新转型发展打开了新天地、提供了新动力。我们要在思想上增强自觉性、工作上突出针对性,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促进新发展理念在三晋大地落地生根。
本报记者胡健整理
杜家毫代表
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发展业绩
杜家毫代表(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出实招,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
不忘初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本质特性,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当今时代,不忘初心关键在始终不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为人民谋福祉的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发展业绩,切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商品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更加注重商品品质和服务体验。现在网上代购、外出旅游购物火爆,其实质是买品牌、买技术、买服务、买放心。而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恰恰就出在供给侧,突出表现为供给与需求变化不相适应,无效、低端供给与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矛盾冲突普遍存在。
这些年来,湖南省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虽然以高速、高铁等为标志的“大建设”加快推进,但农村公路、农民饮水、电网改造、垃圾处理等“微建设”差距不小;虽然劳务输出的“大政策”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微服务”还不到位。这些看似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实则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在实现温饱和基本生活需求后,对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新要求。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出实招,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我们要时刻不忘为民初心,牢牢抓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努力做到政策更合民意、产品更合民需、服务更合民心,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本报记者侯琳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