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元意外“邂逅”民国时期的《厦门商报》。
《厦门商报》三版、七版大部分内容是新闻。
从《厦门商报》的头版、八版可以看到很多广告。
民国时期也有《厦门商报》!上周,厦门市民陈亚元购得一份民国时期出版的《厦门商报》。从事收集厦门旧报纸二十多年的他,也是头一回见到民国时期的《厦门商报》“真容”,“虽然根据史料记载,这份报纸发行时间长达15年,但保留下来的很少”。
旧货摊意外收来老报纸
陈亚元是《海西晨报》的忠实读者,同时也是一名“老报迷”,专门收集厦门的老报纸。二十多年来,他收集了厦门本土出版的60多种报纸,可以算是厦门报纸收藏界的“大家”了。
每周,陈亚元都会前往厦、漳两地的旧货市场,收罗厦门的老报纸。他和各旧货市场的摊主们也很熟络,“他们都知道我收藏厦门本土出版的老报纸,所以平时也会特别帮忙留意”。
要收一份品相好的厦门老报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老报纸在战争年代以及‘文革’时期毁掉了。现在市面上有的,大多是以前人家拿来压箱底或者作为镜框的垫底,在搬家时整理出来的,数量不多;尤其是一些小报,更难收集。厦门老报纸多是从漳州一带收来的,因为民国时期很多漳州人到厦门做生意。”和这份民国时期《厦门商报》的邂逅,陈亚元称很是意外和惊喜,“厦门一个旧货市场的摊主帮我收来的,第一份品相不好,残缺部分很多,没想到,后来他又帮我找了一份品相极佳的,我就买下了,主要是市面上少见。为此我还特地翻了很多书籍,了解了它的历史”。
厦门商界反帝爱国产物
说起来,陈亚元收藏的这份《厦门商报》,是当年厦门商界爱国反帝的产物。
“五四运动”前,人口只有十多万的厦门,经济就已被帝国主义控制———日本在鹭江沿岸开设了十多家洋行,厦门的金融市场亦被日本财阀及英国财阀操纵。
“五四运动”开始后,厦门商界也开始罢市抗议,在北洋政府的镇压下依旧不依不饶。到了1920年秋,为了支持社会各界人士的正义行动,厦门商界决定“造”一件属于自己的舆论工具。1921年1月1日,由厦门商务总会创办的《厦门商报》首发。
“当时,《厦门商报》的办报宗旨,就是提高商人们的爱国爱乡认识,引导大家关心国家大事,并披露市场行情。”陈亚元介绍,一份《厦门商报》大小为对开两大张,共8个版,社址最早位于布袋街,就是如今的升平路附近,常年发行量为四千份。
《厦门商报》都报道些啥?根据陈亚元查阅的史料,头版主要内容为国内外要闻、重要启事,二版、三版为货物行情,四版、八版登广告及启事,五版为外埠商情,六版关注闽海经济,七版是副刊,内容可谓丰富,却又“专精”经济。
由于重要版面、醒目标题刊登反帝报道,使得《厦门商报》一度被英国领事找茬,陷入停刊困境,后又复刊。复刊后的《厦门商报》,依旧秉持办报初衷,为唤起大家的爱国主义意识,多次报道厦门等地的爱国反帝运动,也因此得罪了当时执政的国民党政府。
1936年12月,《厦门商报》宣告停刊。在民国时期厦门报业“百花齐放”但多数小报昙花一现的境况下,这份报纸算是很“坚挺”的了。
本土广告占版比例高
陈亚元收藏的《厦门商报》,出版于1923年12月9日,只有一张,分别为头版、三版、七版和八版。
头版右侧印着报名,紧挨着的是“招登广告”告示,告示内容颇为俏皮———开头为“哈哈”二字,紧接着是“厦局日臻平定了 诸君猜猜 谁要拓充事业广行招来哩”。头版几乎被广告占满———左上角为英美烟草公司的“大前门”香烟广告,下半部分则是当年厦门的知名商家,如以卖燕窝、人参一类滋补品闻名的留春阁,以及出售安溪铁观音的可成茶庄。与头版相连的八版,药局及轮船公司广告各半,其中轮船公司的广告内容主推南洋航线。
头版和八版背面,是三版和七版。除穿插部分广告、告示外,大部分为新闻。时事要闻部分,“曹锟寡断已酿大危机”“洛吴主张四大政见”“段祺瑞最近态度”等多篇新闻,聚焦当下军阀混战之事。而本埠新闻版,则多刊登与厦门相关的军事类要闻。
单从这张《厦门商报》来看,其广告营收应该不少———广告占版率超过一半,连中缝也满是广告。“广告还多为厦门本土企业刊登,目的也是为了支持国货。”陈亚元告诉记者。
一张报纸就是一本“故事书”
缘何收集老报纸?在陈亚元眼中,每张厦门老报纸,都藏着许多厦门故事,反映着当时的历史背景,“甚至有些史料上没记载的东西,通过老报纸可以找到答案”。
老报纸的独特魅力,让陈亚元“入坑”后非常痴迷———有时候,为了收集一份有特殊意义的厦门老报纸,他不惜花重金、拜托多人帮忙。
1912年,同盟会厦门分会创立了机关报《南声日报》,张海珊为总编辑,其宗旨为“标榜革命主义,鼓吹民权”,与日本人操控的《全闽新日报》抗衡,呼吁民众参加革命,与当时革命运动进一步结合,造成很大声势。但是时隔一年,这份报纸便被查封,因此留世不多。一次,陈亚元在旧货市场淘得一张《南声日报》,分外惊喜,但后因朋友做研究的关系便“忍痛割爱”。时隔数年后,陈亚元在一台湾的拍卖网上,意外发现一张《南声日报》正在拍卖,于是委托自己的台湾朋友,帮忙高价买下。
“收藏厦门老报纸很小众。对别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张纸;对我来说,它们都是鲜活的历史,一张张都有自己的‘个性’。”张亚元说。(记者 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