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虫师”因研究被不同昆虫叮咬的刺痛感获奖(图)

中国青年报

“我从来没有故意被它们咬过”

施密特的研究生涯中,最严重的一次叮咬事故是在哥斯达黎加遇到了黑蜂。他本要拜访一位朋友,但在路上,敏锐的昆虫嗅觉让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黑蜂巢穴。这种蜂类以筑穴的建筑美学和护巢的坚定决心著称。全副武装后,他逐步接近,却仍然被咬出了好几十个大包。“我实在没有想到它们穿透防蜂服的能力这么强,但我别无选择。这些昆虫太美了,我需要它们。”施密特事后向朋友解释。

尽管红色和黑色的伤痕遍布面部和颈部,施密特还是觉得激动。这些小生物有没有优雅的外形,或是鲜艳的颜色,都不重要。真正的美人,要有最独特的攻击方式和最精妙的毒液。

那也是他唯一一次见到黑蜂。

1990年,施密特疼痛量表的第一个版本问世。“我从来没有故意被它们咬过,”施密特常常面对哗众取宠的质疑,“我确实很想要数据,但我一点也不想被叮。事实上,我经常处在被叮的焦虑中。”

相比之下,和施密特分享“搞笑诺贝尔奖”的史密斯就显得刻意多了。让他获奖的,是亲身实验出的一张“被蜜蜂蛰疼痛地图”。他安排蜜蜂叮咬了自己身上的25个部位,然后打出了1分到10分的疼痛评分。

然而,再细致的评分也无法让人感受到疼痛。如果去读“施密特疼痛量表”,几乎不可能不感受到疼,伴随着耳边嗡嗡的恼人噪声和腿上有昆虫簌簌爬过的毛骨悚然。不过,施密特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找到准确的语言对他是很大的挑战,“毕竟我们没有那么多形容词描述疼痛,就像形容气味一样”。

获得“搞笑诺贝尔奖”,施密特拿到了一笔“天价”奖金,有10万亿元,不过只有一张钞票,是一文不值的津巴布韦币。这个奖项使他成了“网红”,“疼痛鉴定大师”是他最广为流传的外号。很快有出版商找到他,将他获奖的量表和科研经历编成了书,名叫《野性的刺痛》,取得了不俗的销量。通过这本书,施密特希望让人们认识到昆虫的美。

亚伯拉罕斯认为,“搞笑诺贝尔奖”的这些研究可能看上去无关紧要,甚至荒诞可笑,但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而不是职务升迁或发表论文。人们对科学的成见也在改变,它不一定是枯燥乏味的。

至今,施密特仍然缓慢更新着疼痛量表。很难想象,他已经69岁了。在一篇论文中,他写道,“35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有弄清楚它损害神经的生化机制,昆虫的毒液中还存在着太多的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