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中职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福建日报

对福建来说,科技创新资源薄弱、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之“短板”由来已久。目前,福建仅拥有2所211工程高校、4家国家级独立科研院所,全省科研院所R&D经费支出居全国第20位。随着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对核心先进技术的旺盛需求与科技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迫在眉睫。

近年来,福建省已资助引进建设15家重大研发机构,新布局建设26个省级产业技术重大研发平台和22个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逐步兴起。

那么,科技创新平台该如何明晰自身功能定位?如何以市场之手配置创新资源?如何更高效地面向社会开放服务?

平台,因应产业发展而生

新建研发机构,应当着力成为连接科技与产业的桥梁。

探索,一直在路上。

福建机械行业高端产品配套能力及高技术的应用能力偏弱,企业创新力不足,迫切需要技术支撑。为此,省政府、三明市政府引进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资源,三方共建机科院海西分院,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装备制造业基础共性技术开发、集成化装备、系统解决方案,成立3年多来,其高端装备产业园已有9家企业入驻,新增产值6亿元。

龙岩有丰富的稀土、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但在资源开采利用、产业应用及环保等方面,基础较薄弱,产业发展面临困境。龙岩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紫荆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龙岩紫荆创新研究院,专攻新材料产业,建设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为一体的科技平台,目前已有多个项目投产,5年内将推出不少于10个产业化技术成果进入中试孵化,打造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新材料新兴产业集群。

功能定位清晰,是这些创新平台的一大特点。

不同于传统研发机构专注于科研本身,这些新建的研发机构须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需求。目前,国家海岛研究中心(二期)、中科院海西院泉州装备所、晋江哈工大工研院等,无不对应福建省地方的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它们的“火车头”作用,体现在支撑传统产业转型上、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

围绕产业发展搭建创新平台,既使科技成果得以顺利转化,又助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秋明认为,这类新型的研发机构的存在与否,将成为判断某一产业实现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融合的标志。

市场,决定科技资源配置

科技平台的引进、培育、集聚、提升,既需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也要顺应市场需求,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福建省新建立的一些研发机构,大多采取“共同投入”的模式,政府投入资金、提供研发和办公用房,院所、高校则投入技术、人才、品牌等无形资产,做到对等投入,优势互补。在运作模式上,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有的甚至无编制、无级别、无固定运行经费,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创办优质企业等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协同共享,使产学研结合得更紧。

民营经济发达的泉州,引进、培育、认定35家新型科研机构,走出一条民办公助、企业及联盟创办、国有新制等不拘一格的新路。

泉州微波技术研究院,由数字微波通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里的6家骨干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并成立公司。这家民营研发机构实行投管分离、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科研成果由入股企业按股权比例分享。院里已有清华、北大等36家高校院所加盟,专家库成员362位,成立仅3年多已完成微波通信产业重点研发项目20多项。

中皮院(晋江)公司,是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在晋江注册设立的有限公司,采取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融合的新模式,由研究院和8家晋江市制鞋产业上下游优势企业共同组建。公司专注于产业价值链的前端和终端,也就是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同时具有企业和研究机构两者的特点,成立3年来,已与福建企业合作研发近20个产业化项目。

这类崭露头角的新型科研机构,跳出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参照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科研机构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决策机制,形成鲜明的特征。它们是市场化的产物,把市场作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力量,紧贴市场寻找研发的正确方式,有效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

为了赋予这类科研机构更多的市场自由度和发展空间,泉州发挥市场化优势,出台扶持政策,在科技项目、资金申报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如,泉州实施的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燎原计划”,面向新型科研机构公开征集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改变了以往项目支持通过专家评审的做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对接生成高质量科技项目,通过竞争性立项,择优纳入财政科技资金支持。

福建海峡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陈志强认为,福建省科研机构还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内部运行机制需深化改革等问题。面对科技资源短缺的现实,各级政府应发挥好支持引导作用,把政府“有形之手”作用与市场“无形之手”紧密结合起来,把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激发研发机构内在活力。

共享,面向社会开放服务

作为科技资源重要载体的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服务,是题中应有之义。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就是重要的科技资源之一。随着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设施与仪器的数量、价值快速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拓展,但也存在重复购置、部门化、单位化、个人化和闲置浪费现象,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的问题凸显。这一资源的拥有、配置和利用方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决定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之一。

早在2007年,福建省就开设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启动运行“福建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依托互联网建立起门户网站,公布福建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目录,免费向社会发放。目前,已有46家单位加入共用网,包括各主要检测机构、科研院所、部分高校以及自愿入网的企业,对外开放共享价值3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572台套,入网仪器原值4.8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近年来福建省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大型仪器装备的资金投入渠道多样,条块分割、部门封闭现象,从而导致仪器重复购置、封闭使用等问题。部分单位对开放共享工作不够理解、重视,财政资金购置的大型仪器没有对外共享。

整合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已成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何提升科研设施仪器向社会开放水平?

今年初,福建省出台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网络服务平台,明确科研设施仪器开放范围,强化科研设施仪器资源整合,规范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购置,通过创新券等补助形式,支持和鼓励社会使用科技资源等。

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所长郑庆昌教授指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重点是推进管理单位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创造科技公共资源共享的法治环境,强化仪器管理单位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其开放服务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同时,需充分考量平台拥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利益诉求,做好相关的利益补偿,建立促进开放的激励引导机制。

开放、多元、协同、动态、高效……唯有创新运行模式,才能更好汇聚一流科技资源,释放科技资源的活力和创造力,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使之成为福建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的关键引擎。

(记者 吴毓健 李珂)

[责任编辑:黄如萍]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