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大国的报复”中国对韩国施压才刚开始

环球时报

或打开“永久分裂之门”

“韩媒‘大国报复’的说法,是在刻意炒作,意图塑造一种‘中国以大欺小’的形象。”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朝鲜半岛研究室主任崔志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韩媒自己的主观想象,并不存在“以大欺小”的问题。“萨德”问题出来之后,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中韩关系肯定受到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一定是由政府层面出台制裁措施,有时候政府不出面,民众也有自己的看法。“萨德”对中国构成威胁,让朝鲜半岛更加不稳定,谁愿意去不稳定的地方旅游呢?

“萨德问题已经脱离正常轨道”,韩国《首尔新闻》13日刊发其驻北京特派员的评论说,在中国的韩国侨民和企业几乎异口同声反对部署“萨德”,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所谓的“亲中派”,而是他们在中国切实感受到“萨德”可能给韩国带来的实质性损害。在北京担任客座教授的一名韩国人焦虑地表示,如果把反对“萨德”的声音都扣上“事大主义”的大帽子,那么此前韩国费尽心力培养的中韩关系可能在瞬间化为泡影。还有中国专家表示,随着中韩关系持续恶化,即使中国政府不出台对韩制裁措施,中国老百姓未来也可能自发行动起来。现在无论是经济还是统一问题,中国对韩国都异常重要,不知道韩国政府在决定部署萨德的时候,是否想到了中方可能的强力反制?

台湾《旺报》14日称,美韩两国决定在韩国境内部署“萨德”后,美国在亚太成了搅动东北亚局势的暴风眼,朝鲜未受影响,但中韩关系已濒临破裂危机。韩国内部朝野意见不一,反对方认为,“萨德”反导系统的范围连首都都保护不了,却因此伤害韩中关系,得不偿失,从外交、经济、军事层面来看,部署“萨德”的决定是“一个败招”,会让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化为乌有,打开“永久分裂之门”。

韩国第三大党“国民之党”13日通过发言人发表评论表示,中国和俄罗斯都强烈反对“萨德”部署,这让韩国在东北亚遭到孤立。如果没有中国的合作,韩国政府声称能阻止朝鲜核导开发就是“欺骗国民”。

据朝中社报道,朝鲜维护和平全国民族委员会发言人13日发表谈话,抨击韩国当局明知“萨德”有百害而无一利,但玩弄一个接一个的花样,以图蒙骗民心,“将南方民众乃至全体朝鲜民族的命运作为美国侵朝政策的牺牲品”。

成为“萨德”部署地的星州地区遭受的损失更直接。根据韩国“NEWS 1”网站报道,自从星州地区被指定为“萨德”部署地点后,前往该地旅游的人大为减少。根据星州郡13日发布的统计数据,作为韩国小有名气的避暑旅游地,今年截至目前到星州地区的游客数量仅为5.2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40%,当地居民的旅游收入只有去年同期的30%。韩国MBC电视台14日称,星州地区最著名的特产甜瓜,销量在“萨德”部署消息公布后下跌20%。由于消费心理发生萎缩,星州当地的饮食、流通、旅游等产业正面临“枯死危机”。

韩国必须避免“中美二选一”

尽管饱受争议,但韩美并没有收手的意思。韩联社报道称,韩国军方13日透露,美国太平洋司令部陆军司令罗伯特·布朗日前对韩国进行了访问并视察驻韩美军部队,他还访问了将负责运营“萨德”反导系统的第35防空旅。韩联社称,美军重要人士相继访问韩国,美军在韩部署“萨德”的步伐正在提速。

韩国《朝鲜日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对于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韩国民众赞成的比例占56%,反对的比例为31%,选择“不知道、不作答”的占13%。虽然支持者占多数,但民众的分裂态度很明显。美国也出现抗议活动。韩国《京乡新闻》14日称,40余名在美韩侨13日到白宫前举行示威,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他们高喊“不要萨德要和平”的口号,在白宫前举起示威条幅。有美籍韩侨7月15日在白宫网站上发起请愿,要求美国政府撤回部署“萨德”计划,不到30天,已有超过10万人参与请愿,白宫需在60天内对请愿表明立场或召开听证会。

“韩国应该避免陷入‘中美二选一’的迷局。”在日前举行的韩中未来研究院特别座谈会上,不少专家强调了这一点。韩国前外交部长尹永宽认为,现在韩国是安保依赖美国,经济依赖中国,因此必须避免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不仅是韩国,现在东南亚和欧洲一些国家也面临类似情况。韩国延世大学教授白永瑞认为,必须从长远看待中韩关系,如果任由反华情绪或嫌韩情绪在网络上发酵,那么后遗症可能长久留存。

崔志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韩应当明白,如果“萨德”之争继续下去,势必引发军备竞赛,让东北亚陷入“冷战”的对抗状态,对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很大冲击,这是最让人担忧的。

回旋余地也不是一点儿没有。“萨德”真正部署完毕要到明年年底,但明年年初美国新总统上台,可能会对“萨德”部署进行一些调整。韩国也一样,朴槿惠的任期只剩一年多,新总统对“萨德”的态度也可能发生改变。美韩应当明白,中国并不想搞对抗,但如果它们一意孤行,就是把中国往对抗道路上逼。

总部设在美国的“朝鲜新闻”网站刊登学者的文章称,韩中关系现在面临挫折,但“萨德”问题不太可能很快消散。韩国与中国曾经的蜜月最终结束了,两国现在摘下各自的玫瑰色的眼镜,从实力政治的角度审视彼此,而非天上掉馅饼式的幻想。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济冬 王伟 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 魏辉]

[责任编辑:陈健]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