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煮饭仙人”的86岁日本老人村嶋孟四月末告别在日本开了半个多世纪的“银饭屋下亭”,来到中国寻米。如今三个月过去,老人完成了寻遍东北三省好米的愿望,又透露了新的计划……“煮饭仙人”要跨界?!他计划加盟的这一行,最近被外媒高度关注,甚至称作“中国经济调节能力的试金石”。
面对中国东北的青山绿水、飘香稻田,“煮饭仙人”默默许下新的心愿。图为村嶋孟寻访吉林省永吉县万昌大米产地,中新社记者 肖欣摄。
“到东北去,用中国东北的大米煮出更多的‘银饭’(最好吃的米饭)”,“到中国更多的城市去推广东北大米”,……村嶋孟在《致东三省父老乡亲的一封信》中,不止一次许愿:“如果能让东北农民因为我的米饭多挣一块钱,我就是幸福的”。
五月份甫一来到中国,86岁的老人马不停蹄地踏访了中国优质大米出产地辽宁盘锦和黑龙江牡丹江,访水、寻米、与当地农民切磋煮饭技艺。
村嶋孟在辽宁盘锦寻米,并与当地农民切磋煮饭技艺。中新社记者 肖欣摄。
图为村嶋孟在黑龙江牡丹江寻米、煮饭。中新社记者 于琨摄。
经过辽宁盘锦和黑龙江牡丹江两地的实地探访,村嶋孟认为,东北大米的确有媲美日本大米的实力。但他并不满足,据身边工作人员介绍,村嶋孟在北京的四合院里,搜集了东北各主产区的大米,怀着对大米的执着和煮饭技艺的敬畏,86岁的老人坚持每天试煮,细致了解中国大米的特质,并根据不同产区大米的特点调整煮饭时用水量、火候、时间等细节。
回到北京的四合院里,村嶋孟不停进行煮饭试验。中新社记者 张浩摄。
应村嶋孟的要求,东北寻米日前又添加“吉林站”,原因是老人在“煮饭试验”中对来自吉林永吉县的万昌大米印象深刻,坚持要到产地亲自看一看。
来感受一下白山黑土、稻花飘香~ 图为吉林永吉县“稻梦天地”。中新社记者 肖欣摄。
爷爷无论走到哪,都和奶奶形影不离。中新社记者 肖欣摄。
东北寻米收官之旅中,村嶋孟又出人意料的公布了新计划:希望根据中国大米的特点,研发一款适合中国人的电饭煲。
“煮饭仙人”怎么会想到制锅?原来煮饭不仅要好米,对加热时的火力、均匀受热等都有要求,村嶋孟解释说,自己坚持用大锅、灶台火煮饭,保证火候,而对普通小家庭而言,没有条件用大锅煮饭,好品质的电饭煲是保证每天都能吃到好米饭,最现实的方法。
“国是星期三”打探得知,早在几年前,在国内海淘“爆款”的象印牌电饭煲就是邀请到村嶋孟合作,利用科学仪器分析“银饭”,得出标准化温度曲线,应用到电饭煲的研发中。
村嶋孟希望这次能和中国的电饭煲企业合作,对于锅,老人也有着匠人的坚持:中国的米在适合中国人的电饭锅里,煮出“银饭”,才是最好的。
这听上去让人欢心鼓舞,可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找上门的厂商不少,但是愿意真正按照严格标准研发的寥寥无几”,村嶋孟的忘年交、全球商品采购中心主任许京向“国是星期三”指出,在技术层面,研发一款能煮出“银饭”的国产电饭锅,国产制造商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无论是电饭煲还是马桶圈的江湖里,洋货和国货都是“冰火两重天”:曾与村嶋孟合作研发的日本品牌“象印”,目前最新型号在免税店中标价超过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256元),但在中国电饭煲市场上,主流电饭煲产品售价集中在几百元人民币,甚至不乏低至几十元的产品。
虽然近期陆续有国产品牌打出“让国人不在去抢购日本电饭煲”的口号,但目前国产电饭煲利润空间已压缩至“很微薄”,目前的成本控制难以实现媲美日本电饭锅的高品质,而一旦提高制造成本,消费者愿不愿意为高品质国货买单,制造商心里其实没底。某知名国产电饭煲品牌销售经理爆料说,行业展开低价竞争,工厂偷工减料,于是人们对国产的东西失去信心,不仅电饭煲行业,这是中国制造面临的共同难题。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制造商还是普遍侧重于国内广大的低端市场。
然而大家又都明白,不推动品质升级,中国制造没有第二条出路。许京认为,消费的升级,促使供给侧改革的出现,进而倒逼产业不断升级,这是大势所趋。
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公布的数据,去年中国人在海外消费支出达到2150亿美元;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也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人民币,其中约一半用于购物,有相当大部分是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
井喷式爆发的购买力另一面,是消费者对“国货”的不信任。尼尔森上个月公布的一项消费者调查显示,67%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国际品牌的质量要高于国产品牌。福布斯排名前一百的全球最有价值品牌中,迄今无一来自中国。
来自中国的游客抢空了日本货架上的电饭煲和马桶圈,从奶粉、尿不湿到大米,来自中国的蓬勃需求甚至引发货源地“恐慌”……转向国内却是不敢买的消费者和不敢生产的制造商,中国中产阶级消费几乎在兴起的同时便陷入尴尬。
国产奶粉、尿不湿、电饭煲和马桶圈的“尴尬”映射的也是中国经济转型之路。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依托人口红利和出口战略实现了繁荣,如今这个时代正在结束,在谋求产业升级换挡、新经济增长中,消费者购买力及品质需求逐渐养成,但在国内并没有被充分满足,自然转向海外。
《华尔街日报》甚至断言,在中国当前这场为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生产优质商品的浪潮中,中国经济是否能够通过提供不那么低质低价的产品满足国民需求,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中国是否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成熟经济。
小小电饭煲,在外媒眼中已成为中国经济调节能力的“试金石”。
众所周知,“物美价廉”几乎是中国制造赢得全球市场的先天基因,转型过程中会有困惑,甚至阻力,并不奇怪。但高层决心亦明确无疑:《中国制造2025》全面部署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创新”一词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64次;创新驱动发展,紧紧跟上这一轮技术革命的潮流已是共识。
功不唐捐,“煮饭仙人”村嶋孟用半个世纪的功夫煮得一碗“银饭”,在86岁高龄时,仍欣然接受全新的挑战。转型换挡的中国制造业也呈现“不服老”态势:在新近公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总体创新指标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位列第一,创新质量上升、创新效率表现强劲。
“工匠精神、品质追求和创新魄力”能否助“煮饭仙人”圆梦,制造出高品质的国产电饭煲,满足越来越多国人“吃一碗香甜的米饭”的消费需求,值得我们拭目以待。(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