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中国选手频频突破 这些外籍教练功不可没(图)

观察者网

田径:顶级外教带来“质变”

里约奥运会中,中国选手苏炳添和谢震业双双闯入男子100米半决赛,再次刷新了中国短跑的历史。中国田径队已经成为“亚洲速度”的代名词。在突破的背后,一大半功劳可能要记在外籍教练身上。

65岁的美国老头兰迪·亨廷顿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兰迪·亨廷顿(资料图)

这位曾经带出过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迈克尔·鲍威尔和前三级跳世界纪录保持者班克斯的顶级教练在两年前来到中国后,就开始执教跳远队的6位选手。

不仅如此,他还教韦永丽如何利用臀肌发力,如何加强压线技术;同时也帮助苏炳添改变起跑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亨廷顿也带给田径队全新的训练方式:如重力球训练、皮筋套装这些国外的新式训练“神器”如今也成为国家队的常备武器。

“一个小时需要完成的训练量,绝对不能分成两个小时,然后马上接着水疗、冰疗以及恢复,一环扣一环。而我们自己以前训练的观念可能还考虑到人的因素,比如运动员训练量太大,比较疲劳,可能会放松一两个环节,但是美国的训练不行。”今年6月,中国田径接力队领队邹振先接受《东方早报》专访时说。

这些田径队里的“大咖”教练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队员完成了心态的变化。

“亨廷顿是创造世界纪录的教练。有这样的教练站在中国运动员的旁边,他们也会多一份信心。包括我们竞走的教练达米亚诺兄弟,作为世界竞走委员会的主席,他们的竞走技术也是世界上顶尖的。”邹振先说。

当然,中国田径的“质变”需要有“量变”作为保证,本土教练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实顶级教练只能带国家队的几个队员,而中国的教练在学习了外国的先进训练方法之后就可以传达给地方的队员,这样在基层的训练中我们就能有所提高。”

“田径是运动之母,只有中国田径真正崛起了,才能带动中国体育的崛起。”邹振先说。

外教一定吃香?不一定!

外籍教练员的训练方法的确能对中国的运动员起到促进作用。

比如去年11月,苏炳添在美国进行了80天的专项训练,为他在世锦赛上取得突破奠定了基础。但据新华网报道,当时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一再强调,邀请外教不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教练和训练条件差,苏炳添的提高是中外教练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外籍教练并非都能在中国取得成功。

苏炳添和谢震业

外籍教练来自不同的国家,背景不一样,项目不一样,各方面差异也很大。虽然他们的背景很好,工作经验很丰富。但是如果仅仅将此前在国外的成功经验简单地运用到中国运动员身上,可能会起到南辕北辙的结果。

新华网称,兰迪在接受采访时就曾透露,来到中国之后首先要克服的困难是文化的差异,要理解中国运动员的思维方式,然后再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计划。同时,向他这样的洋教头们还必须克服语言的障碍,这就对他们的翻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外语,还必须熟悉相应项目的专业术语。

“我们曾经邀请过一名意大利的外教,这位教练我接触的比较多,他认为每名运动员都能取得成功。就此我对他说,我尊重你过去取得的成就,但是如果你来了之后不能深刻认识到中国运动员的特点,而只是简单运用,你会很难。一开始他还不同意我的观点,但带了两年,在他离开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冯树勇说。

这个道理对中国游泳队也同样适用。

中国游泳界曾经有过“盲区”,认为聘请外籍教练是证明自己无能,否定自己;好在自从备战北京奥运会前夕,中国游泳打开大门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但随着中国游泳整体实力的厚积薄发,舆论中又有一种盲目崇拜外教的“外教制胜”思想似乎在蔓延,否定自己、缺乏自信。

去年8月,新华社就曾发文称,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观念的更新,对运动员心理的调动等,外教们确实有独到之处,然而中国游泳的最大成功在于中国教练员整体执教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这是经过几代人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是中国游泳全面提高的最主要因素,绝非几个外教,每年最多训练中国选手10多周左右时间,就能创造的奇迹。否则外教自己的运动员为什么没有个个成名,短期执教的中国选手却全面开花?!

中国游泳队

这篇评论文章列举说:无论是带出过北京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冠军刘子歌的教练金玮、获北京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银牌的张琳教练陈映红、伦敦奥运会200米蝶泳金牌得主焦刘洋的教练刘海涛、叶诗文的教练徐国义、孙杨的前任教练朱志根、现任教练张亚东,还是宁泽涛的恩师叶瑾,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过:“最主要最核心的训练手段,包括有氧耐力、赛前赛后调节,全年训练安排都是我们中国教练在做,即使是在国外训练,我们也都及时跟踪并根据队员身体机能进行个性化调整,这些方面外教是做不到的,他们能做的就是短期的高强度刺激。”

然而中国运动员很多时候却很盲目,明明自己教练和外教说的是同一个训练理念,采用的是同一种手段,却只认可外教,只在出国训练时对外教言听计从。“我们队员有时候非常让人担心,明明我们说的和外教是一样的,却对自己教练不屑一顾,太可惜了!”这是中国教练的集体心声。

新华社称,事实证明,经过多年“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实践,中国游泳已经具备了拥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练群体,当然他们还有不足,也还在继续努力和学习,那么迈入世界顶级水平的中国运动员是否应该对自己,对中国教练更有信心呢?!

(观察者网综合新华社、中新网、《东方早报》、《欧洲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