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 福建省打响治水新战役

福建日报

小流域整治动真格了!继率先出台地方版“水十条”,打通治水“大动脉”后,福建省政府日前出台《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年)》,率先将流域整治“触角”伸向“毛细血管”,标志着福建水系治理向纵深、源头、治本全面推进。

《计划》提出,小流域整治目标为: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化。到2016年底基本消灭垃圾河,八大生猪养殖重点区域的小流域水质明显改善;到2018年,汇入12条主干流及直接入海的小流域消除劣Ⅴ类水体,省级考核的重点整治小流域消除劣Ⅴ类水体,消灭“牛奶溪”;到2020年,全省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90%以上。

“福建省河流众多,水系密布,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一些小流域污染不容忽视。”省环保厅副厅长杨荣郎介绍,今年3月,省环保厅对9个设区市70多条小流域进行监测,采集71个水样,结果显示,一些小流域已是Ⅴ类和劣Ⅴ类水质。

环保专家分析,福建省优质水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小流域水体受到畜禽养殖、生活垃圾以及工业企业等污染。“小流域就像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堵了,脏了,整个流域大血管清洁通畅就难以实现。”

和以往治水由政府主导不同,《计划》首次提出“党政同责,分级治理”,通过构建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的新机制,抓住“牛鼻子”,打出组合拳,确保五年大变脸。如,环保部门牵头环境监测与执法,农业部门牵头农业面源和养殖污染治理,住建部门牵头生活污染处置,水利部门牵头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经信部门牵头工业污染防治……

整治不力,如何追责?《计划》明确提出实行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将小流域水质及提升整治情况纳入党政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内容,并作为对各地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各地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实施重要断面水质双月考核、定期排名通报制度,对流域整治不力、未完成年度整治目标任务的地方,采取媒体曝光、通报预警、约谈及限批等措施;对水质持续恶化、不升反降的,按《党政领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予以追责。

省财政将设立小流域“以奖促治”专项资金,2016-2020年每年安排3亿~5亿元,对水质类别达到考核要求、水质提升的市县予以奖励,奖励资金由市、县统筹用于小流域水环境治理。此外,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治水,鼓励各地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公益基金,村民自建模式,试行众筹等新方式来推进环境治理。 (记者 潘园园 通讯员 魏然)

[责任编辑:黄如萍]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