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辆空中巴士巴铁模型车车身竣工 造价仅为地铁1/5

观察者网

前段时间被国内外媒体热炒的中国黑科技“巴铁”,终于要露出庐山真面目了。据新华网报道,7月3日,“巴铁1号”模型车车身竣工仪式在常州举行,即将进入调试、测试阶段。位于秦皇岛北戴河区的1公里长测试轨道,也正在已经铺了300多米。巴铁科技董事长白志明说,这标志着巴铁项目从理论走到了实践。

今年5月的北京科博会上,“巴铁”模型一亮相就引发全球关注

不过,《第一财经日报》依然对这一“科幻”的发明充满怀疑,称“巴铁”上路比登天还难。“巴铁”制造商今创集团董事长俞金坤则回应道,“飞机还没有发明前,谁会想到一块铁会在天上飞?可现在,用这些钢铁建造的飞行物,不仅能上天,还能登月,甚至飞到更远的星空。”

全球首辆空中巴士巴铁模型车车身竣工 造价仅为地铁1/5

7月3日,“巴铁1号”模型车车身竣工仪式在常州举行

历时五年,构想变成现实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7月3日,中国第一辆巴铁模型车亮相江苏常州,即将进入调试和测试阶段。从最初的“立体快巴”构想,到第一辆巴铁模型车问世,其间经历了五年的时间。

在江苏省常州市今创集团的车间,依靠电力驱动的巴铁1号问世。巴铁发明人宋有洲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巴铁的学术名称是宽体高架电车,采用低碳公共交通新技术,是一项集城市快速公交与地铁优点于一体的新技术,适用于城市交通干道路面的上空。”

巴铁1号模型车的每节车厢,车长为22米,额定载客数为300人。每车厢内有55个座位。车体内还有圆形座椅,乘客区设有20根竖立扶手,方便高峰时段不同身高站立乘客的需求。

全球首辆空中巴士巴铁模型车车身竣工 造价仅为地铁1/5

据第一财经日报介绍,3日展出的与其说是样车,不如说仅仅是一个空壳。车身内没有任何动力控制系统,没有仪器仪表设备,更没有车轮,整辆车被9个千斤顶高高架起。“明后天,这辆车就会被拆解,然后运到秦皇岛。”巴铁公司董事长白志明说。

当前,国家正大力发展低碳、高效、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和装备水平,科学有序地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巴铁科技董事长白志明对记者表示,“巴铁是轨道交通创新发展的尝试,可以为城市公共交通提供了新的选择。”

宋有洲表示,巴铁的发明和应用,符合国家公共交通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方向,对保增长、扩内需、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促进作用,是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领域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

据记者了解,宋有洲目前任巴铁科技总工程师,也是巴铁概念最早的提出者。而巴铁的团队在完善创新的基础上,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进行合作。

据巴铁项目团队专家介绍,为保证巴铁未来能够在运营路线上安全、平稳地投入运行,在考虑巴铁自身动力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道路交通情况,巴铁整体系统会采用合理配置。

记者获悉,通过线路改造改进信号系统,小汽车驾驶员在巴铁下方能通过巴铁上和两侧的可视化信号,及时获取公共交通信号,同时,巴铁下方的双车道宽度,可以使司机提前并道选择直行或是转弯。

“巴铁”车厢内部

媒体:让“巴铁”上路比登天还难?

《第一财经日报》指出,就在巴铁公司紧锣密鼓地推销“巴铁”之际,有关“技术不过关”“干扰交通”“进不了一线城市”“缺乏相应技术标准”等质疑声也丝毫没有停歇。

报道称,巴铁公司对外宣称,“巴铁1号”试验车是世界首辆电力驱动的新型道路上部空间载客运输的公共交通工具,其环保、缓堵、节能的优势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效减少“城市病”的问题。

然而,现实总是比梦想要残酷得多。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业内人士多对巴铁大面积投入城市交通公交系统表示怀疑。“如果城市政府接受并力推,希望较大。但如果政府积极性不高,加上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和规则,谁敢让巴铁上路?毕竟是一个庞然大物,出了事怎么办?”

“当你正开着私家车,突然巴铁呼啸着从头上穿过,这会是一种什么感觉,会很恐怖吗?”北京的一名私家车主说。

有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巴铁”的车辆制造、运行、电力供给、制动、安全等相关技术标准,涉及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公安部等诸多政府部门,还涉及城市管理者甚至是私家车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想打破现有格局,比登天还难。

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教授陈艳艳表示,中国城市交通现状复杂,桥梁高度、电车高度、绿化带、私家车和社会车辆的行驶要求都会影响“巴铁”上路,既有基础设施、法规标准等硬性限制,也有信号控制管理模式等软件方面的综合制约。“像巴铁的安全、应急救援等制度和标准制定都需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科学测试和审定才有效。”她说。

也有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巴铁的出现不仅有行业内的质疑,由于存在与地铁、地面公交争夺客源和投资的可能,地铁方、公交方抵制和质疑的声音也不小。

我是大鲨鱼1979解读:

先声明一下,我质疑这个东西的技术前景。它的悬挂和转向机构要面临诸多设计难题,而现在这个“模型车身”恰恰省略掉了这些关键细节。另外,它假设的交通管理模型过于理想化,故意模糊处理了多个可能严重压低预期效用的冲突节点,这既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不是诚信的商业态度。

问题是,《一财》的报道显然代入了浓厚的阶层歧视气息,处处强调对“私家车”的影响,这就暴露出了城市中产们反对公交优先,希望继续霸占优质路权的心态。所以《一财》的这篇批评报道里的观点,也是不能全盘偏听偏信的。

发明者:进行了严密评估测试

对于外界的各种质疑,宋有洲坚持表示,“国家鼓励技术创新,而我们只是早走了一步”“这些问题从设计之初就已进行了严格周密的评估与测试。”

他解释说,“巴铁”不会干扰交通。和地铁相关的配套建设相比,巴铁需要的道路改造会简单很多,它不需要开凿隧道,只需要在道路边切开一条宽40厘米、深60至70厘米的槽,埋下混凝土预制梁,把钢轨铺在上面,然后二次浇注,不会占道,也不需要拆迁,建造成本会大幅降低。

“巴铁也不会压坏路面。”宋有洲介绍,正常的一节“巴铁”车厢自重是15~16吨,4节的总重在60吨左右,它比一般的有轨电车轻,一节车厢的乘客重量约有21吨,这样全部4节车厢重量约在140多吨,4节车厢有约60米长,通过自身的长度将压强分散,不会压坏路面。此外,随着材料的改进,“巴铁”以后会越来越轻。

“这种列车结构,能释放道路资源,让公交车与小汽车互不干扰地行驶,即便在拥堵情况下,也能实现公交优先。”宋有洲表示。

“巴铁”会不会对正在行驶的车辆形成干扰?根据巴铁公司提供的动画演示,“巴铁”转弯时会对正在其腹中通行的车辆发出信号,避免碰撞。

全球首辆空中巴士巴铁模型车车身竣工 造价仅为地铁1/5

“巴铁1号”车厢

产业化蛋糕有多大?

《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还指出,根据测算,1公里的“巴铁”成本不超过1.2亿元,而地铁因为有拆迁成本等原因,综合造价高,如北京地铁最贵的1公里达到15亿元,一般也要10亿元左右,“巴铁”的造价仅为地铁的16%至20%。

宋有洲说,“巴铁”属于新能源的公共交通工具,采用市政电力进行驱动。测算结果显示,一辆巴铁可代替40辆普通燃油公交大巴,每年可减少864吨耗油,减少2640吨碳排放。

白志明表示,对于交通网络已经较为成熟的一线城市,巴铁的市场空间可能不是很大。但对于一些二三线正在进行道路规划建设、缓解交通拥堵的城市来说,目前是“将巴铁纳入智慧城市规划的最佳时机”,而巴铁打的也恰恰是“缓堵、高效、环保、便捷”的招牌。

全球首辆空中巴士巴铁模型车车身竣工 造价仅为地铁1/5

“巴铁1号”驾驶室

“巴铁”制造商今创集团董事长俞金坤7月3日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说实话,几个月前我才知道有‘巴铁’这么一个东西。”

有了“巴铁”概念和项目之后,俞金坤也想搭这班车。

因为白志明曾经告诉俞金坤,未来几十年全球约有40万~50万辆“巴铁”的潜在需求,加上道路改造及车站等配套投入,总产值将会超过60万亿~70万亿元。而当巴铁产业化后,一大批企业和产业集群将出现,包括公交商业地产(站台商铺)公司、停车位(站台车站)经营公司、交通广告公司(站台广告、车身广告、存车设施广告)、城市轨道车客运公司(拥有巴铁20000辆以上),以及轨道车辆生产制造公司等等。

在3日“巴铁1号”试验车车身竣工现场,俞金坤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也激励手下的工人们。

“很多人对‘巴铁’不理解,不相信能成功。这没有关系。”俞金坤用一口浓重的常州当地方言说,“飞机还没有发明前,谁会想到一块铁会在天上飞?可现在,用这些钢铁建造的飞行物,不仅能上天,还能登月,甚至飞到更远的星空。”

白志明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巴铁”项目自实施起,就面临诸多不解和质疑,但“巴铁”的发明和应用,符合国家公共交通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对保增长、扩内需、优化产业结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之所以看好并坚持推进这个项目,就是因为这个项目是城市轨道交通革命性的创新,为城市轨道交通家族增添了新成员,为城市交通建设者和管理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观察者网综合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济时报、新华汽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