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公路人:创新为动力 坚守为传承(组图)

中工网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依山面海,有人把蜿蜒于高山峻岭,纵横于城乡阡陌的公路交通比喻为“珊瑚世界”。这里是著名侨乡,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素有“民营特区”之称,社会经济总量连续17年位居福建全省首位。泉州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

图为:郭根才局长(右一)冒雨前往省道203线德化至水口段检查路况(德化县公路分局提供)

近日,记者采访泉州市公路局局长郭根才时,他深有感触地说,泉州公路人面对近几年来汽车保有量呈15%的增长率,目前已达100多万辆,为适应日益增长交通量的需求,泉州市公路局“十二五”投入资金69.66亿元,比“十一五”增加投入一倍多,实施路面改造475公里,新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147公里,建设“美丽交通、生态公路”141公里,建成国道324线水头,省道206线永春岵山、安溪澳江3个普通公路服务区及省道203线德化城关至水口3个停车区,“畅、安、舒、美”的路容路貌,成为闽南侨乡一道道亮丽公路风景线,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泉州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运输通道。“以路为业,以站为家是我们公路人的天职。我们传承公路人的本色,不断改革创新,涌现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和造就一批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据悉“十二五”期间,市公路局党建、公路文明建设也取得丰硕成果。局党委连年被省局党委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所属11个党支部全部获评“先进五好党支部”,全系统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个、模范职工小家8个,省级模范职工之家9个、模范职工小家22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个,省级“五一”劳动奖状7个。全系统有68人被授予全国、省(部)、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图为:养路工人在抢修水毁路段。(公路局提供)

创新是公路发展的主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灵魂。泉州市公路局从“十二五”以来,不断创新。郭根才说,“体制机制的改革是创新的突破口。”

郭根才自2011年上任伊始,就接到该局下属泉州筑路机械厂47名职工联名来信,要求解决筑机厂出路问题。为了尽快摸清筑机厂的底细,他深入调查筑机厂2006年以来连年亏损严重的原因。召集筑机厂全体干部职工征求意见,并相继召开16次筑机厂改革专题会,把改革涉及的人员分流、资产清理、筑机厂改制等方面工作,拟定出改革方案上报主管部门批准。2012年7月9日筑机厂61名干部职工全部调整分流到各公路分局。

筑机厂改革后,如何来盘活这些技术和资产,变废为宝。利用筑机厂原有的技术,以互联网+组建路网监测和应急处置管理中心,以适应新一轮国省干线路网调整及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即时监控公路路况及通阻信息,及时协调全市公路系统迅速、有效处置各种路面灾害突发事件,确保泉州市专养公路时时处于完好、安全、畅通状态。

在省公路管理局及市交通和编办部门的大力支持,2013年初筑机厂更名为“泉州市公路局路网监测和应急处置中心”。

时间追溯到十几年前,郭根才回忆养路班改站的改革创新序幕。为了破除原有公路养护管理机制,增强职工竞争意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2000年,郭根才率先在德化启动公路养护机制改革,养路班改为公路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首次实行公路站长由个人自荐、全体职工公开选举的办法,站长与职工之间双向选择优化组合,落聘者待岗;实行养护经费公开竞标,取低价中标,以节约养护经费;养路工人打破固定工资制,实行档案工资、计件报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实行养护工程费制,养护质量千分制量化考评,根据考评分浮动发放投标经费,公路站再根据每位职工完成工作情况进行合理分配。这种养护机制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一直在泉州公路系统应用至今。通过改革,养护生产要素得到更优配置,提高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

公路建设资金短缺,如何破解?该局创造性先行先试“一县一议”模式,巧用配套资金撬动地方建设大投入。近年来,泉州市公路局采取与地方政府召开专题协商会议的形式,共同探讨公路建设事项,通过配套资金的投入,吸引地方政府资金的支持,积极协同地方政府做大资金拼盘;并且通过双方协商,明确将公路改建沿线的乡镇作为业主,具体承担征地拆迁等民事工作。郭根才说:“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建设费用,更重要的是减少矛盾,减轻交通、公路部门在建设管理中的阻力和压力,工程建设速度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关注科技创新。2012年夏天,县道304线洛江新庵岭路段,水泥路面刨洗机、沥青摊铺机、压路机轮番上阵的施工景象。这是泉州市公路局与泉州路桥行业协会和福州大学合作,进行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试验。该局紧密结合公路“白改黑”发展趋势,针对泉州高温多雨等气候特点,水泥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易产生反射裂缝和出现车辙、推移等多种沥青路面常见病害,通过试验,旨在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今后类似道路施工奠定基础。

为了探索科研的全过程,准确掌握施工工艺参数,该局从旧水泥混凝土板处治、路基修复、沥青混凝土拌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摊铺及透层、粘层油的撒布到乳化沥青的加工、改性沥青的生产均实行自主生产、施工。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得到应用。并且他们还在试验路段埋设了光栅应变传感器、压力盒等多个现代化监测技术设备,为在日后观测持续路面动态数据提供宝贵资料。在试验路的基础上,他们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省道307线安溪路段,省道206线永春、安溪路段路面“白改黑”建设,工程质量位于同行业前列。

为了适应公路养护与管理新的形势需要,由局领导牵头,组成科研团队进行科技创新研发,一批批成果获奖并得到运用。“十二五”期间,该局共有18个科技项目获得立项,其中5个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

[责任编辑:卢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