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建人口将达到4100万 千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

今日泉州网

福建省“十三五” 规划《纲要》系列解读4

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访福建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行。围绕实现共建共享发展,福建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解读《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时表示。

>>>重点①

全面推进脱贫攻坚

福建省虽然位于东部地区,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较大,一些革命老区和偏远山区发展还相对滞后。“十二五”期间,福建确定了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实行对口挂钩帮扶。2015年,23个重点县的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0年增长89.01%、141.58%和86.75%。但按照目前福建3310元的农村扶贫标准,全省尚有农村贫困人口122.7万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开发对象73.5万人,按国家2736元的扶贫标准,大约还有50万人。与一些中西部省份相比,福建贫困人口数量不算太多,但分布比较散,而且多处于比较偏远、交通和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差的山区老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福建“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8年现行国定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现行省定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为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精准帮扶,完善全省扶贫信息网络,每年按福建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筹集资金专项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实施搬迁扶贫,并实行社保兜底脱贫。增强造血功能,加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扩大贫困地区教育覆盖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大苏区老区等重点地区扶持力度,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苏区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纲要》还确定了扶贫搬迁造福、扶贫小额信贷、贫困劳动力培训、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山海协作共建等五项脱贫攻坚重大工程,使各项任务举措更加具体化、可操作。

>>>重点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十二五”期间,福建深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义务教育各项发展指标保持在全国较高水平,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4.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8%、高考实际录取率达87%,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但是与先进省市相比,福建在基础教育方面,存在资源配置农村“弱”、城区“挤”的现象,“大校额”、“大班额”在城(镇)比较严重。在职业教育方面,发展起步晚,存在经验缺乏、办学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在高等教育方面,粗放型规模发展特征还很明显,布局结构不够优化,整体水平不高,急需加快精细化内涵发展的步伐。

“十三五”时期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使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得到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要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学前教育重点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义务教育重点推进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普通高中教育实现免学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免除杂费;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点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创新发展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本科层次及以上职业教育。要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若干所位居全国同类前列的高校,创建若干一流学科;优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扶持发展应用型专业。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和组织,建成覆盖城乡、贴近群众的社区教育网络,畅通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通道。

>>>重点③

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十二五”时期,福建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完善,建成比较完备的省、市、县(区)、乡(镇)、行政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文化遗产保护有力推进,文化产业实力快速提升,对台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拓展。但是福建仍存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对名镇、名村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不够,艺术创作后劲不足、专业创作队伍青黄不接,对台文化交流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等问题。

围绕进一步提升福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纲要》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朱子文化、林则徐精神、严复思想等福建历代知名人物精神内核,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加大对基层和贫困地区文化帮扶力度,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基本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实施文化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打响福建文化品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文学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工程,推动复兴广义“闽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示范点和保护基地规划建设,推进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重点④

推动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基,创业是就业之源。“十二五”期间,福建就业局势总体稳定,连续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60万人以上,累计新增就业超过3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3.7%以下;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率均超过90%。今后一段时期,就业领域面临着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智能制造、机器换工等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制造企业对劳动力用工需求逐步减少,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等矛盾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的作用。加强就业能力提升建设,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点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百万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培训工程、现代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计划等,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

>>>重点⑤

提升民众健康保障水平

健康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二五”期间,福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至2015年,全省人口年平均出生率、自增率基本控制在14‰、7.8‰左右。初步建立了省、市两级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达到4.51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2014年被列入全国深化医改综合试点4个省份之一,实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农合参合率达99.9%。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加强。但福建还存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整体利用效率和服务能级有待提升;妇幼健康服务面临严峻挑战;重大新、老传染病防控和社会公共卫生管理任务依然艰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待向纵深推进等问题。

“十三五”时期要打造健康福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重点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发展、全民健身等重大工程,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力争到2020年,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6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2.5人、3.14人,全省期末总人口规模达4100万人。

2020年福建人口将达到4100万 千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

>>>重点⑥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十二五”期间,福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5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9914元增长到33275元,年均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7573元增长到13793元,年均增长12.7%。企业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工资分配秩序逐步规范,工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些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职工收入增长缓慢,将制约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十三五”期间,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推动收入分配向基层工作人员倾斜,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

>>>重点⑦

织好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稳定器作用,预防和调控风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二五”时期,福建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统一,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30.1张。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等,群众对提高待遇的诉求和公平性期待越来越强烈,社会保障还存在覆盖不广、水平和标准不高、城乡差别问题等。

“十三五”时期,福建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实现人员全覆盖。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协调的联动机制。发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做到兜底线、救急难;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性转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超过35张。

[责任编辑:卢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