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区党政一把手吴汉宗李永远 解读智慧透视未来

今日泉州网

泉州台商区党政一把手吴汉宗李永远 解读智慧透视未来

新区夜色 (黄润谦 摄)

负债与增值的算计

要说穷,泉州台商区肯定不富。可与吴汉宗书记、李永远主任聊天,二位主官却无钱一身轻,一点也不慌。

“因为我所拥有的都是银行眼中的优良资产。”吴汉宗说,“我现在尽量举债、尽量融资,现在少卖一亩地,可以为将来节省好几亩土地。而且,我现在的举债,融资成本超过7%的我不要,贷款时间短的我不要。”

吴汉宗所说的优良资产,便是沿江靠海拥湖的台商区不断增值中的、至今一亩未动的、总量达70平方公里的城市开发用地。

李永远则说,“只要我愿意,今年台商区可以再次发债融资40亿元。”

也许有人会说,今人举债后人背,这两人“太不厚道”了。记者一番深究,才发现,这“不厚道”背后,凝结的是泉州台商区当家人颇为精明的算计——通过举债完成高起点、高品位、大手笔的建设,带动台商区城市资产几何倍数的高效增值。这样的算计,不能说不精明吧。

除了下血本做规划,台商区颇为得意的一件事就是高标准、有品位地进行建设。用吴汉宗的话说:有品位的建设,能衬托烘托城市价值。

看被评为泉州最美道路的南北大道,作为特大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建成路面8车道,但按12车道预留空间。路面相关功能分区明确,地下,15种管线一步到位,全部预埋下地。哪怕每公里无形中要增加上千万的投入,台商区亦毫不吝啬。全区目前已建、在建有1000公里地下管网。2011年以来,台商区建成污水管网134公里,人均新增污水管道数居全市首位。

再看即将面世的亚洲艺术公园。得与中心市区一湾之隔之地利,得中央美院范迪安院长亲任艺术总监,台商区以1000亩的沿湖宝地、6个亿的投入,将原来的湖东公园提档升级为国家级水平的艺术公园。这么大手笔的投入,台商区一点也不犹豫。

李永远说,亚洲艺术公园建成后,台商区的市民再也不用蜗居在行政大楼门前的小广场休闲了,有个环行一圈5、6公里、耗时1个多小时的公园,台商区的品味一下子提升了。

吴汉宗的想法则更令人叹为观止——要把现有水域面积5300亩的百崎湖再扩大700亩达到6000亩,周边控制出2000亩土地作公建,以每亩至少800万元共3700亩土地的大手笔,打造一个800万泉州人的大客厅。不仅如此,6亿元在百崎湖边建与市级名校联办的实验学园、不少于3亿美元的三甲医院,这些项目或已规划,或即将动工。

台商区痴人说梦吧,不,两位主官的经济账、社会账算得是清清楚楚——

建区之初,台商区的实际“嫁妆”只有3亿元,外带3亿多元的债务,时至今日,4个融资运作主体不过80亿资产,负债100亿。然而,这100亿的负债,却把台商区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原来价值不过几十万元一亩的生地,变成了规划到位、配套齐全的城市熟地,其价值已飚至一亩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熟地,台商区目前存有70平方公里之多,有了这些家底,台商区足可以游刃有余地把城市建起来。也正因为如此,精明的各大银行才会对台商区高看一眼,另眼相待。

更何况,有了资金保障,项目迅速建成,老百姓直接受益。家在南北大道边上的老陈告诉记者,原来他家的房子,也就只值20-30万元,如今路修好了,路灯亮了、绿化好了,景观美了,同样一幢房子,就有人出价200多万元。

“一湾之隔,一桥之远,每平米商品房价值相差3000-4000元,这就是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潜在的未来价值。”吴汉宗如是说。

破立之间情深深

吴汉宗的心结是,开发一座城,造福当地人。这样的心结,促成了台商区出台了一款款颇有新意的制度。

比如,台商区现有3000万平方米的建筑里,生活着30万台商区百姓。如何避免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原著民,不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边缘化,让这些普通的百姓能在自己家乡拥有值得炫耀的一席之地,台商区颇动了些脑筋。

首先,区里明确,规划中的13个拆迁安置小区全部选址在城市核心区,而不是城市边缘地带。不仅如此,台商区还改变安置小区的供地方式,不以平常的行政划拨方式供地,统一实行招拍挂。供地方式的改变,使拆迁户获得的安置房,从原来的非完全产权房,变成了马上可以上市交易的完全产权的商品房。拆一平方安置一平方,就可以交易一平方,变现一平方,显而易见,这样的制度改变,拆迁户、原著民成了最大的得益者。

“善于总结原制度的缺点,同时,甄别其他地区的新做法的优缺点,再设计符合当地实际的新制度,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反复交学费!”这是吴汉宗尝试一些新做法的心得。

诚然,作为为政一方的基层主管,按部就班当然没错,可不能只会按部就班。一城一地,情况各各不同,机遇稍纵即逝。如果只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按部就班地施政,无疑有负“三严三实”之要求。敢于担当的探索,实在为政一方的应有之举。值得欣慰的是,记者在台商区,看到了上至区领导、下至部门的种种更造福于百姓的种种尝试。

苏泰山,台商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在全区行政审批即时办结率达80%、办结时限已压缩65%的基础上,最近又在琢磨“行政服务走好最后一里路”的事,除了在张坂镇尝试设立镇级行政审批窗口外,还尝试设立村级代办点。把一些村里能办、更便于办理的事务下放到村级代办点,进一步方便群众。

这些听起来已司空见惯的套话,却可能是百姓十分受用的实招,苏泰山主任举例说,医社保等社会福利起来了,设立村级代办点,就能大大方便广大村民报销医药费,这对于公共交通还不发达的台商区百姓来说,是个利好。还有,企业退休人员、失地农民、60岁以上的村民要领取社保金,每季度一次的生存认证必不可少。可难免有些群众行动不便,每季度一次的生存认证就是个负担,台商区行政中心便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梳理,分片区走访。虽然只是方式上的一点微调,可群众却再三感谢,连连称好。

制度层面的破与立,能带来什么?征地拆迁工作,是时下基层干部眼中的天下第一难事。而李永远告诉记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台商区的征迁情势发生了质的飞跃。很多涉及征地尤其是拆迁的项目,征迁任务常常是在征迁工作启动的第一个月、即提前批就完成。要知道,台商区每年上百个重点项目,涉及征迁的不少于30个。

也许有人会说,台商区基础好。要知道,台商区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搞建设,而是在3000万平方米的现有建筑上搞建设,吴汉宗形象地称之为“是在一张密密麻麻的报纸”。这里,也曾多次因征地拆迁发生过多起群体性事件,也曾启动司法强拆。

而今情势大变,只因为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在征地拆迁这样的社会利益重大调整的重点关口,执政一方的制度设计者没有忘记被拆迁者的利益,没有生硬地以支持建设为由无视他们的福祉,而是以全新的制度设计,让他们成为理所当然的受益者,这样的制度安排,换来的干群关系,怎会不密切、不和谐!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