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土坑村沉淀600年历史 古厝群绵延数百米

今日泉州网

生活在古厝里的阿婆在晒蚕豆

富贾筑十八厝 三落厝百个门

古厝群中,富贾“刘百万”居住过的三落双护甲(护厝)古厝最有名。

刘百万原名刘端弘,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人。他从小聪慧过人,年轻时,与族亲合伙,经营杉木行,开辟航海通道,还购置了18艘桅帆船。经年累月,他终成一方富贾,乡亲们都称他“刘百万”。

他先后在土坑村建了18座大厝,如今仍有16座保留下来。他自己居住的那座三落双护甲古厝,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据说有100个门,99个窗,42间房间,11个天井。

这座古大厝,门前筑有14对高约1.5米的旗杆青石,每对青石外侧刻有各种圆形图案,均是金榜题名一类的景致。石块内侧打着圆形石洞,中间缝隙是给科举高中的族人插旗杆报喜的。

现仍存的16座刘百万古民居群曾被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村庄也因此被列为第二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古厝生活】

老人不舍古厝 儿孙作伴乐活

三落双护甲古厝旁的古厝,住着两位老人,其中就包括刘立和80多岁的婶婶。我们拜访古厝时,她正在天井里晒蚕豆,慈祥地笑了笑,边翻着蚕豆,边与我们聊古厝人生。

阿婆在这生活了60多年。“住惯了,哪里舍得走?”阿婆说,二三十年前,单她住的这座就有11户人家共77个人。“屋里挤满大人小孩,每天都很热闹。”忆起往昔的繁华,老人兴奋地扬起双手,那时,每天晚饭后,大家都坐在天井边,大人们讲古说事,孩子们跑进跑出……

回巷的二落大厝生活味浓厚:门庭宽敞,大红灯笼高挂,天井边的两条石台上挤满了花瓶,红粉橙的各色小花挂满枝头,厅堂里贴着大大的“福”字,91岁的曾龙娘阿婆,身着暗红唐装,坐在一旁的古式太师椅上。

看到有人来了,曾阿婆高兴地邀人喝清茶。她在这座古厝生活了几十年,很喜欢这里,舍不得离开。因为她喜欢,儿子专门请人修缮了古厝。如今,几个儿孙陪着阿婆住在一起,老人家每天几杯清茶,兴致来了,浇花除草,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记者 林继学 谢向明 实习生 苏文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