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第一医院刊登多位优秀医生的故事向优秀医师代表致敬

泉州医界[责任编辑:林春婷]

今日泉州网8月18日讯(泉州医界) 编者按: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弘扬崇高精神,聚力健康中国”。泉州市第一医院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医师代表,他们立足岗位扎根基层,主动承担医疗援外、援宁工作,勇于抗击重大疫情和突发灾害等,在从医道路上不畏艰难、奋力前行,用行动诠释着“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职业精神。作为该院医师节活动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之一,泉州市第一医院通过在泉州晚报刊登两个专版为读者讲述该院多位优秀医生的故事,向中国医师节致敬!

泉州市第一医院刊登多位优秀医生的故事向优秀医师代表致敬

 

肿瘤内科医生朱晋峰为患者托起生命的希望

泉州市第一医院刊登多位优秀医生的故事向优秀医师代表致敬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作为肿瘤内科医生,不仅要用高超的医术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需要用爱心和耐心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从医多年,朱晋峰用精湛技术和敬业态度,为患者点亮生命的烛光;他用关爱的言语和奉献精神,化解了患者的绝望与恐惧。(苏凯芳)

提高技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2006年,肿瘤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的朱晋峰如愿成为泉州市第一医院的一名肿瘤内科医生。在他看来,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每天都需要与癌过招。不过,很多患者因为惧怕放化疗副作用而不愿意接受抗肿瘤治疗。如何有效沟通,让患者接受治疗,也成为他治疗过程的一部分,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心。

对于肿瘤医生而言,患者活着就是最好的礼物。朱晋峰说,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肿瘤治疗增加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死亡率显著下降,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目前在泉州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长期生存的癌症患者也越来越多了。“作为医生,我们很高兴能看到这个现象,也感到非常欣慰,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他说,“当一个存活了20多年的肿瘤晚期患者,今年又来向你报平安时,那种感觉会让你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是值得你去全心付出的。”

为了提高技能,他积极学习各种知识,与国内外专家进行交流,通过担任福建省肿瘤防治联盟结直肠专业委员会常委、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个肿瘤相关的学术职务,接轨前沿技术,并且主编了《常见肿瘤临床诊疗与新进展》等书籍。

医疗援外3年为患者化疗4000人次

2012年,朱晋峰入选中国第13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担任仰加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作为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博茨瓦纳肿瘤患者艾滋病阳性可高达80%。3年时间里,他总共完成住院病人化疗约2100人次,门诊化疗1900人次。

为了提高仰加圭医院肿瘤内科的治疗水平,在当地有限的医疗水平及设备的情况下,他仍想方设法实施新技术治疗,在院内开展多学科合作模式(MDT)、处理疑难危重病例20余例。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不断组织学习、带教,培养了博茨瓦纳本地肿瘤内科医师4名,受到了医院及各级医师的好评。

积极奔走建立泉州地区肿瘤联盟

在完成援外任务回国后,他便立即投入到提高我市肿瘤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工作中去。他积极联系并动员全市从事肿瘤及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坚持开展学术讲座,为全市肿瘤从业人员提供学习机会,组织并修订了《泉州市肿瘤化疗质量控制基本标准》,参与组织全市各医疗单位的化疗质控检查,有力促进我市肿瘤治疗规范化。2017年,他获得了泉州市委颁发的“泉州市优秀健康卫士”称号。

目前,朱晋峰正在积极协调各县(市、区)医院加入中国难治性癌痛基地医院联盟。他说:“我们医院作为泉州医疗龙头单位,要在技术上起到带领作用,我们要把我们的影响力辐射到各县(市、区)医院,实现资源、技术共享,方便我市肿瘤患者就近就医。”

朱晋峰说:“现在是肿瘤精准治疗时代,能为患者选择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每个肿瘤科医生最大的心愿,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患者托起生命的希望。”

医师名片

朱晋峰:197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泉州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医生吕育纯

泉州市第一医院刊登多位优秀医生的故事向优秀医师代表致敬

父亲是一名医生,从小受到影响,吕育纯立志也要成为一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师。从医28年来,她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视病人如亲人,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魏婧琳文/图

真诚对待亲切关怀感动病人

10多年前,有一名50多岁的患者来到医院,经查发现患上了卵巢癌。当时,该患者因为病情比较严重,情绪不好,整天愁眉苦脸。

患者的儿子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忙于生计的同时,不论风吹日晒都陪着母亲到医院接受治疗。他告诉吕育纯,他是母亲一人带大的,以前家里很穷,母亲为了照顾他十分辛苦,非常不容易。如今,自己有了稳定的工作,可以让母亲享福了,却查出老人得了癌症,这让他深感痛苦。他拉着吕育纯的手,恳求她一定要将母亲的病治好。

出于使命,也感动于这份孝心,吕育纯除了精心治疗外,还经常主动和这位患者聊天,努力开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也和她聊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最终在双方互相配合下,患者手术成功,如今状态良好。更让她感动的是,这位患者如今每次到医院复诊,都会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一方面感谢医师的救治,;一方面积极主动劝导其他患者要信任医师,配合医生治疗。

不忘初心坚持看完每一个病人

目前,吕育纯是泉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妇产科住培基地主任,担任着包括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福建省妇科内镜质控中心委员、福建省优生优育与妇幼保健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多个相关学术职务。

她常年工作在临床一线,坚持每周两次的门诊。因为就诊患者众多,常常要提前一段时间预约才能约上号。了解到这种情况,她常常加班到下午,为更多患者看病。工作虽然辛苦,但患者渴求的眼神和真诚的感谢,常常让她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她认为,医患关系最重要的是做到互相体谅,如果患者能够体谅医护工作者的不易,医生忙点累点也是值得的。

吕育纯辛勤的工作、无私的奉献,获得医院领导的肯定,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17年,她所在的团队获评院“十佳医疗团队”。

栽培后辈在医学道路发光发热

除了日常的工作,吕育纯还重视科研教学,目前已完成市级科技项目一项,正承担和指导市级科技项目3项、院级科研项目2项,已发表CSCD论文多篇。她积极参加省内各种妇科相关疾病巡讲、科普公益讲座,把对疾病的治疗上升到疾病的预防,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学科梯队的建设,现在,她还带教一些年轻的妇科医生,在门诊、查房和手术等多个环节指导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

吕育纯对于医学事业的热爱,让她在这条道路上孜孜不倦,勇往直前,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宝贵誓言。

医师名片

吕育纯:女,1968年8月出生,九三学社成员,泉州市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医生柯少迎

泉州市第一医院刊登多位优秀医生的故事向优秀医师代表致敬

即使已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下班前他仍然坚持仔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手机24小时开机,凌晨两点多接到医院来电,他立刻赶往医院为患者做手术……他,就是泉州市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柯少迎。从医11年,他潜心钻研医术,工作兢兢业业。他说,工作虽然很累,但看到一个个病人康复出院,感觉很快乐。□王丽虹

轻伤不下火线带病为患者做手术

8月8日晚上8时许,37岁的柯少迎仍在泉州市第一医院城东院区肝胆外科的办公室内忙碌着,再过不久,他就要为一名腹腔出血的病患做介入微创手术。值完一线班,第二天继续上12小时班是他的工作常态。

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还没喝完的药,半个月前,他因急性支气管炎出现频繁剧烈咳嗽,“当时肺都要咳出来了,还是一边咳嗽一边为一名肝癌导致血管破裂的急诊患者做介入手术。”柯少迎说。秉着“轻伤不下火线”的工作态度,从医11年来,他从未请过一次病假。

广州进修半年过度劳累瘦了18斤

多年的临床经验没有让柯少迎止步不前,2017年,他前往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修学习介入治疗技术。半年后他学成归来,成为城东院区一名外周血管微创介入医生,负责需要急诊介入的急危重出血病人的救治,为重症医学科、妇科、泌尿外科等相关科室保驾护航。

去年的一天深夜,一名50多岁的男子突发大呕血导致休克,被送到第一医院急诊科。经检查发现,该男子胰腺尾部有一处近1厘米的动脉瘤破裂出血,如果不及时止血,将有生命危险。“如果没有做介入手术,该男子只能开刀切除部分胰腺及脾脏,所幸通过手术,那个出血口堵住了。由于创伤小,病人恢复快,两三天就出院了。”柯少迎告诉记者,一年下来,他要做200多台的介入手术,而介入手术只占到他全年各类手术的1/3。

想要学会过硬的医疗技术,必然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在广州进修学习期间,他几乎没有休息过,每天跟随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医生学习及手术,也参与值一线班,半夜如有急诊手术他也会赶到医院,上台当助手。学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主刀做介入手术,最高峰一天做了8台,过度的劳累令他半年里体重直降18斤。

业务能力强

主持省级课题研究

他经常参加义诊,服务群众,每年单位组织献血活动,也一定去参加。因为专业过硬,他被评选为泉州市卫计委培养型人才,同时兼任福建医学会外科分会青年委员、肿瘤分会青年委员、肝病分会青年委员,目前主持福建省卫计委青年课题研究1项,参与写作并发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论文。

“平时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很愧疚,所幸妻子和孩子都很体谅我。”他说,前不久,他带儿子到电影院准备看《蜘蛛侠》,临时接到通知给急诊患者做手术,时间紧迫,他只好带着儿子前往医院,将他放在护士站,自己赶去做手术。

虽然工作繁重,但柯少迎表示,不后悔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每当患者身体恢复健康,他都会感到开心和满足,“我现在是累并快乐着。”

医师名片

柯少迎:198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泉州市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

急诊科医生郑建涛

泉州市第一医院刊登多位优秀医生的故事向优秀医师代表致敬

急诊,是一个昼夜待命的特殊岗位,是一项争分夺秒的工作,是急危重病人抢救的第一线。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医生就是这场战斗中的先头部队。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郑建涛今年32岁,在急诊一线已工作了9年,虽然工作紧张而忙碌,但他说,并不后悔选择急诊科,每当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成功拉回来,他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王丽虹

同时救两重患成功战胜死神

去年11月30日凌晨,郑建涛在急诊室值班,一辆救护车到达医院,在快到达急诊室时,该患者突发心脏骤停。他和当班护理人员赶紧上前接诊,并做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抢救。此时,抢救室外响起呼叫声,又送来一名呼吸衰竭、生命危在旦夕的老人。

“当时两名病人情况紧急,时间就是生命,我在给左边的心肌梗塞病人做完电除颤,安排护士及学生继续做心肺复苏后,立刻转身给右边的呼吸衰竭病人做气管插管并上呼吸机辅助呼吸。一直忙碌到凌晨5时,两位病人终于都转危为安。”他回忆,值班时经常会遇到危重患者接踵而至的情况,有时短时间内要接诊多名危重患者,恨不得自己有“分身术”来更好地抢救患者。-

他曾经用一个半小时的复苏、十几次的电除颤,成功抢救了一名心脏骤停患者,“一个生命从死到生,可谓奇迹,当时心里有一股满足感,很激动。”他说。

除夕夜不回家通宵抢救病人

今年2月4日除夕夜,当大家都在一家团聚时,郑建涛与同为医生的妻子却各自在医院值守。“那天晚上病患很多,除了有众多危重患者外,还有很多节假日过度吃喝所致的胃肠炎、醉酒等患者,整晚忙得脚不沾地,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他告诉记者,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医生,过节时两人经常值守在各自的岗位上,鲜有一起团聚的机会,但彼此都很体谅和理解对方。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需要急救,而由于种种原因,病人送到医院时常常已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因此,急救事业不仅要求医务人员有过硬的急救技能,还要做好急救宣传、培训工作,让社会大众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

郑建涛的很大一部分业余时间用来做急救教育和宣传工作。“每个月在急诊科学习的规培学员、实习生、进修生等都有数十人,我都会召集他们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不仅使他们掌握过硬的急救技能,同时号召他们要做好一个急救宣传员,向身边的人宣传培训急救技能。”他说,今年10月,他将受邀到福建医科大学给学生们上急救课程。此外,他积极参与到民间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公益培训中。

扶危救困是医生的天职,他主动报名,加入了省应急医学救援泉州队,每年参与2次以上大型灾难医疗演习,模拟灾难到来时断水、断电的野外生存和医学救治,提高应急救护能力。

医路学无止境练就过硬本领

医生是一个需终身学习的职业,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必须拥有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工作之余,他刻苦钻研,自学取得美国心脏学会ACLS高级救护师资格,主持市级科研课题1项。“医路”奋斗,永无止境,今年4月,他参加全国急智先锋演讲比赛,获得了泉州赛区一等奖。他还在泉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技能大赛中夺得个人、团体三等奖。

郑建涛说:“当看到患者生还、康复的时候,想想我们‘守护生命,守护健康’的初心,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承受都是值得的。我将继续尽己所能,当好生命的守门人。”

医师名片

郑建涛:1987年7月出生,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儿科医生王琦凡 新生患儿的守护者

泉州市第一医院刊登多位优秀医生的故事向优秀医师代表致敬

每个初生的宝宝都是父母的天使,而在泉州市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却躺着折翼后等待再次飞翔的天使。这里也是危重患儿、医护人员与死神抗争的主战场。对于王琦凡而言,她在这个战场上守护着一个个小天使,也守护着这些天使们背后的每个家庭。□苏凯芳 文/图

与死神较量

为患儿争取生的希望

这里的孩子多数是早产儿,病情变化快、突发状况多,很容易出现感染、脑出血、窒息缺氧等情况,严重的将危及生命。每天,王琦凡都要与死神过招,她要做的就是抓住任何一点机会挽救这些幼小的生命。

至今,王琦凡仍记得她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不久时值的一个夜班。当晚,一名患儿病情突然加重,她和值班护士不眠不休地抢救了一夜。仪器上不断波动的数据,随时叩击着她紧绷的神经,可惜的是,那个孩子还是没能救回来。她说,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当希望落空时,看到家属伤心难过,医护人员一样会觉得心痛。

2015年,王琦凡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在她看来,与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对于医生为孩子的治疗也是有极大的帮助。

医疗援助

黄土地上播撒爱心

2018年10月,王琦凡踏上了宁夏的黄土地,在同心县人民医院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医疗援助工作。她说,与泉州市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以收治早产儿为主不同的是,同心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诊的大部分是足月窒息的孩子。

“当地很多产妇都是等到即将分娩才会到医院,此时,产妇羊水已三度污染,很多孩子出生后会出现窒息的情况。我经常会被通知到产房参与新生儿的抢救。”王琦凡说,当地医生对新生儿复苏、胸腔穿刺等并不擅长,因此,在援医期间,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教授和指导当地医生掌握该技能。

不仅如此,她还将袋鼠式护理、鸟巢式护理等新的新生儿护理理念带到该科室,不断规范该科室诊疗操作流程及护理服务。

“在宁夏援医只有短短的半年,能做的并不多,我的所作所为若能够帮助当地医院提升技术水平,我就觉得很开心。”王琦凡说。

家人支持

将更多精力投入工作

从医18年,她见证了一个个新生儿从病危到痊愈的过程,也见证了诸多家庭的喜怒哀乐。然而,对于自己的家人,王琦凡却满是亏欠。“自从我儿子出生后,我都在照顾别人的孩子,根本没时间照顾他。很感谢家人的支持,我才能好好工作。”她说,也只有当了母亲之后,她才更能够体会病房外那些父母的心情。她笑着说:“儿子是我的大宝,病房里的这些宝宝是我的小宝,我一样爱他们。”

如今已经成长为科室骨干的她,已能够沉着冷静地组织每一次重大的抢救。每次抢救结束后,她都会反思自己的治疗方案是否做到位,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治疗方案。她也不断提醒着年轻医生,要时刻检视自己,不断地补缺补漏,提升自己。

作为医生,王琦凡把渺茫的生存希望尽可能放大;作为母亲,她更能理解每个家长的心情,“每当见到家长把孩子抱在怀里,一家人开开心心出院的时候,总是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开心。”

医师名片

王琦凡:197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泉州市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医生万发银 让患者的心健康地跳动

泉州市第一医院刊登多位优秀医生的故事向优秀医师代表致敬

上大学时,万发银便对心脏充满好奇。1988年成为一名医生后,他就一直在向心血管领域靠近。一转眼,他从医已31载,从事心脏起搏及电生理专业临床工作近20年。“心动过速等疾病,虽不会立即伤害患者性命,却极大影响患者的心情和生活质量。”多年来,他已为3000多例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微创治疗,帮他们的心脏恢复有规律的跳动,助他们的生活恢复正常。□陈灵

从晚9点至凌晨5点

连轴转进行4台手术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9点,泉州市第一医院城东分院住院部心血管内科病区里,大部分病房已陆续安静下来。此时,一张病床从其中一间病房推向手术室。由于手术室总是排得满满的,万发银当天的第一场手术便被排到晚上。做完这场手术后,已是深夜。短暂休息一会,他开始进行下一位病人的手术。奇妙的是,无论术前他的困意多浓,手术时却始终精神高度集中,毫无一丝睡意。

那天,他一直手术到凌晨5点,共进行4台手术。当结束最后一位患者的手术时,困意才汹汹袭来。尽管涉及心脏,但他所做的手术都是微创的,尽量不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增添负担。接受手术的患者往往仅需住院三四天便能出院。

从事心脏起搏及电生理专业临床工作近20年来,他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如此连轴转。这些年,他帮助省内多家医院开展心脏起搏及电生理手术。在心房颤动的介入治疗方面,无论在手术的成功率还是在手术时间方面均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其自行设计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手术方式,使病人术后的复发率明显降低。

夯实理论基础

精准查找病因

想理顺一团乱糟糟的毛线,必须找到线头才能一条条抽出。接下来,想给每条毛线打结或是剪断,就简单多了。这是他对治疗心律失常过程的生动比喻。“找病因、确定发病机制的过程是很复杂的,但一旦找到症结,解决问题也许就是几分钟的事。”他说道。

曾有一名50多岁的患者,多年前做过心脏换瓣手术,后来因心功能不全入院,心率过快,喘不过气来。在手术室里,他耐心地查找病因,消除了病灶,使心跳转回正常状态。三四个月后病人又复发,他继续寻找病因,再次助患者的心脏恢复正常跳动。此后的四五年里,这名患者未再病发过。前不久,又有一名60多岁的患者心率过快,曾在上海的医院治疗却很快复发。他在手术过程中找到发病源头进行处理,患者很快痊愈出院。

“没有扎实的理论储备,无法精准确定病因,就像面对那团乱糟糟的毛线,手再巧,都无法将头绪理清。”他说,国内医学高校本科教育中尚未开展此类手术相关的教学活动,医生若要掌握这项手术技能,只能夯实理论基础,不断地进行钻研、培训和反复实践操作。

学医之路很辛苦

培养兴趣最关键

不断巩固理论基础并长期实践增长经验,这个过程也许漫长又枯燥。“兴趣很关键。”他说,念大学时,他便对心血管领域抱有兴趣,主动找课本以外的书籍、文献钻研,“不能只依靠外界力量,自己没有兴趣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他建议年轻医生们,首先要培养兴趣,接下来便要打好基础。“学医这条路很辛苦,有兴趣加上扎实的基础,才能让自己更耐心地钻研、提升。”

医师名片

万发银:1966年3月出生,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重症医学科医生蔡晓祯 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

泉州市第一医院刊登多位优秀医生的故事向优秀医师代表致敬

“嘟,嘟……”夜深了,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里,病人们都已熟睡,只有心电监护仪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当晚值班的蔡晓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查看一下病人的各项指标,即便坐下来休息一会,也常因病人出现突发情况而瞬间清醒,迅速投入抢救之中,一分一秒都不敢耽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分昼夜地与死神赛跑、与病魔苦缠,其间所需承受的责任与压力,常人难以想象。而在重症监护室里的这种日常状态,她已坚持了16年。□陈灵

春节为抢救重症病人

连续两天吃住在病房

2012年的农历大年初二,当家家户户沉浸在新春佳节的喜庆氛围时,蔡晓祯已告别家人,回到医院,因为重症监护室里的一名重症病人突发心梗。

从初二到初四的连续48小时里,蔡晓祯吃、住、睡都在病房中,寸步不离,与病人一同跟“死神”殊死搏斗。她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那些属于病人的转瞬即逝的唯一机会,一定不能让它从眼皮底下溜走。”

对于病情还不稳定的重病患者,蔡晓祯只能下“笨功夫”——在病人床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实时监测病人的呼吸、血压、血糖、尿量等,反复吸痰观察颜色、性状,再根据这些动态及时调整药量。“这看起来枯燥乏味,却要坚持不懈,因为有时候,这就是最直接、扎实、有效的方法。”她说。

支援宁夏县级医院

治愈疑难杂症病人

“肚子疼,很不舒服……”听到70多岁老伯的呻吟声,蔡晓祯不断告诉自己不能着急,要冷静。2017年12月,她对口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当时,这位老伯曾被其他医院诊断为心衰,治疗了好几个月,病情却越来越重。

她一边安抚老伯,一边耐心询问他的病史,得知两三年前他曾患过肺结核,当时进行过规律治疗,但后期没有复查。经过检查,她确诊老伯患有结核性腹膜炎。对症下药后,老伯的病情逐渐好转,很快出院回家。

在宁夏的5个月里,她帮助该院建立健全重症医学救治体系,参加救治病人52个,其中危重病人22个,获得“对口支援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注重提升业务水平

发挥“传帮带”作用

蔡晓祯2001年进入市第一医院,2003年进入该院重症医学科工作。“重症监护病房是集中救治危重病人的场所,进到这里的每位病人都是九死一生。”她说,刚开始从事重症监护工作时,该学科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一切都需从零开始,没有太多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为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2009年,她前往上海中山医院外科监护室进修学习,平时阅读大量医学杂志及书刊,积极参加医学专业网络论坛,经常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及时应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解除病人痛疾。她还注重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对下级医师的培训工作,规范三级查访制度,提高下级医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多次组织讲座,规范各种常规操作技能。

在她看来,重症监护室不是生命监护仪、呼吸机的堆砌,它更需要全新医学技术和理念来延续患者生命。在学科细分的大背景下,重症监护医学的发展对危重病人格外重要。今年6月,她转入泉州市第一医院老年病分院,今后将以服务老年人为主,继续奋战在重症监护第一线。

医师名片

蔡晓祯:1976年2月出生,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

消化内科医生张葵玲 一年诊治患者近万人次

泉州市第一医院刊登多位优秀医生的故事向优秀医师代表致敬

1991年8月,张葵玲成为一名医生,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一直以来她爱岗敬业,始终耐心、细心、负责地诊治每一位患者。她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尽一切可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并积极开展“暖心服务”,展示了一位党员医生的风采。□魏婧琳 翁欣桐 文/图

妙手回春

医患情深

一大早,家住晋江的陈老伯和老伴蔡阿姨坐上女婿的车,直奔泉州市第一医院。陈老伯患上肝脏疾病已有20多年了,一直都找张葵玲医生复诊,每到复诊的日子他就赶到医院,只为了挂上张医生的门诊。说起张葵玲,他们不仅对其精湛的医学技术赞叹有加,更为其细心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感动。蔡阿姨说,20多年来一直是张葵玲医生在负责陈老伯的病,如今陈老伯的情况越来越稳定,他们一家非常感恩,蔡阿姨感慨:“我老伴的命是张医生保住的。”

近年来,张葵玲作为诊疗组长,年门诊诊治病患超过8000人次,年诊治住院病人1000多人次,并负担大量的院内会诊工作及院指定的工作,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每当病人表达对她的感谢之情时,她总是谦虚地说:“这是我应尽的责任。”她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平凡的医生,只是做到了每个医生都该做的事——充满爱心,对病人不冷漠。

党员职责

用心工作

除了在医学上不倦追求外,张葵玲还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贴近群众,服务社会。1994年,张葵玲加入中国共产党,自那以来,她始终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2015年起,她担任内二支部党支部书记,始终严于律己,认真做好一个党员该做的事。在她的带领下,支部认真按照院党委制订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与院党委签订《泉州市第一医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抓好责任落实。支部还与城东社区支部共建,组织党员到城东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开展“两学一做”等学习活动,组织党员开展“送医扶贫”等献爱心活动,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

除此之外,她还参加市直机关工委、市卫健委党务干部专题培训班,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工作水平和能力。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义诊活动及宣教活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16年,她被院党委评为年度优秀党支部书记。

平凡岗位

精彩人生

张葵玲很谦虚,她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很平凡的,并秉持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她说,唯一遗憾的是她照顾家庭的时间有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陪伴较少。她常年和母亲住在一起,孩子小的时候基本都是老人帮忙照顾。她平常工作忙,加班加点都是常事,很难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再加上母亲上了年纪,她常苦恼对一老一少的照顾不周。幸好有妹妹帮她一起照顾家庭,才让她能够放心专注于工作。

舍小家顾大家,她说,不光是她一人,所有的医护工作者都是这样,很难平衡家人和患者的关系。因为将患者放在首要位置,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医护工作者最基本的准则。张葵玲坚守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

医师名片

张葵玲:196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