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医生林天来:无硝烟战场里的“拼命三郎”

泉州晚报

重症医学科医生林天来:无硝烟战场里的“拼命三郎”

业余时间,林天来像个邻家大叔。

提到重症监护室(简称ICU),很多人觉得它有些神秘,对于它的认识仅限于电视剧中展现的那样,匆忙的脚步,紧张的气氛,医护人员忙着抢救病人。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林天来让冰冷的病房变得温暖,用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重症抢救技术,带领着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本报记者 苏凯芳 实习生 陈文丽 文/图

刚毅学子立志走出大山

在安溪虎邱的一个小山坳里,林天来的家就在那里,一开门满眼就是青翠。曾经,层叠的高山锁住了村里人的脚步,却未曾锁住林天来想要走出大山的渴望。

目睹自己的家人险些因肺炎离世,他坚定了自己学医的信念。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为了宽慰辛劳的父母,他从小发奋读书。他说,在读高中的那几年,村里一半以上的水稻,都是他们家割的,只要一放假回家,他都会赶到田里帮忙。

1997年,他考取了福建医科大学,成了当年村里唯一一名考上本科院校的学子。为了帮助他实现大学梦,村里的一名印尼归侨宗亲以及亲朋好友一起为他凑足了学费。带着众人的期望,他如愿走进大学,走出了大山。

不畏困难与科室共成长

2003年大学毕业后,林天来到泉州市第一医院工作。2006年,他被安排到了ICU工作。打铁还需自身硬,他更加用功,不知啃下了多少本厚厚的医疗用书。对于每个抢救的流程,他都要反复操作训练。

2013年,第一医院城东分院开诊。林天来与其他2名同事被调派至此,承担新院区ICU工作。面对科室人员的不足与年轻医师临床经验的缺乏,已经是主治医师的他主动申请担任住院总医师,与其他主治医生一起以老带新。一天24小时,一周6天都在医院,一直持续了近3个月。

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新院区ICU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科室医生的定位也悄悄发生了改变,从临床工作的参与者变成了主导者,病人的诊疗决策都由我们负责。”说到此处,林天来满脸的自信。

尽职尽责展示医者仁心

“医生也是有感情的人,当面对不可逆的死亡时,我们一样会痛心、会流泪。”闲暇时,林天来习惯待在病房里,一个微笑,一次牵手,一声问候,都让患者们倍感温暖。

2017年2月,一名特殊的病人被送进了林天来的科室,就是曾资助过他的印尼老华侨。“老人当时已经102岁了,因为股骨骨折被送进医院,后面又发现晚期肺癌。老人在ICU里住了十几天,一直吵着要出院,但每次只要看到我,他就心安……”讲到此处,林天来不禁红了双眼。老人的恩情他历历在目,但面对病魔,他又无可奈何,老人终因病情严重而过世。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与家属,林天来建议开放家属进入ICU探视。“刚开始提出来阻力很大,经反复沟通后,大家都能够理解,这一建议终于得以实施。”

严于律己善待每个生命

“没有病情的突然变化,只有被我们忽视的细节,我们的工作必须严谨。”林天来说,ICU如同一个“综合作战平台”,ICU医生必须比其他人看得更远、更深入。科室年轻医生或护士某个不规范的操作流程,都难逃他的眼睛,许多人也因此被他批评过,甚至骂哭过。从2014年开始,他主张举行科室反思会,通过探讨在为患者诊疗过程中出现的纰漏进行自我反思。“他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工作对事不对人,生活中,又马上跟大家打成一片,一点架子也没有。”一位与林天来共事过的护士长这样说道。

对于林天来而言,工作时间是没限制的,起早贪黑或者夜以继日也是常事。哪怕结束一天的工作,刚驾车驶离医院,但只要一接到科室打来的紧急抢救电话,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调转车头。一进入工作状态,就全神贯注、热情满怀。

一直以来,唯一让林天来觉得遗憾的是,错过了儿女们成长的瞬间。4年前,与女儿到内蒙古看大草原的约定至今还未能实现,希望将来有时间能弥补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