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记者从市工商局获悉,2018年上半年,我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市场主体从准入到退出全过程的便利化,市场准入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截至今年6月25日,全市期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739086户,同比增长17.76%,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首位。□记者 陈云青 通讯员 黄云龙
内资企业重新成为增长点
2018年,我市市场主体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今年6月25日,全市实有内资企业(含私营,下同)225291户,同比增长20.40%;外商投资市场主体6393户,同比增长0.66%;个体工商户502427户,同比增长16.98%;农民专业合作社4975户,同比增长6.99%。
当前,在我市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登记制”、“证照合一登记制”、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放宽经营范围登记等利好政策刺激下,商事制度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民众的投资创业热情不减。
2018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99615户,同比增长38.45%。其中,新增内资企业25471户,同比增长21.63%;新增外商投资市场主体188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户;新增个体工商户73725户,同比增长45.93%;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1户,同比下降22.48%。
从增长的主体类型上看,内资企业重新成为增长点之一,个体工商户始终是我市市场主体最主要的增长点;从新增总数上看,改革四年多来,全市市场主体在基数大幅扩张的基础上,仍有近40%增长幅度的不俗表现,充分体现了我市商事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推动的强劲动力。
内外资产业发展情况迥异
从产业分布看,2018年上半年,我市新增内资企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51∶23.61∶74.88,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3.39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方面,上半年,我市新增个体工商户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0.67∶5.61∶93.72,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73个百分点。这说明,内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增长结构呈现新特点:第一、二产业增长放缓,第三产业增速加快。
新增外商投资市场主体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66∶18.09∶79.25,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上升1.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6.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7.16个百分点。新增外商投资市场主体的产业比重呈现出与内资市场主体截然不同的增长特点,即第一、二产业增速加快,尤其是第二产业增速明显,而相应第三产业增速则下降明显。
2018年上半年,全市共有8家有限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新设立16家股份公司。目前,全市累计拥有内资股份公司511户,为资本市场“泉州板块”充实了后备资源。上半年,全市新增不冠行政区划名称企业64户。目前,全市已有不冠行政区划名称企业628户,同比上升32.49%。
受政策影响注销数量大增
此外,异常名录制度的推行及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体系的逐步建立健全,使得不少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改变以往放任的态度,对于已无实际存续必要的市场主体主动申请办理注销手续,再加上企业、个体简易注销登记制度的推行以及手续的简便和程序的优化,进一步刺激了申请人办理注销登记的积极性,减少了“僵尸企业”的数量。
2018年上半年,全市注销各类市场主体48803户,同比增长85.16%。其中,内资企业3962户,同比增长55.19%;外商投资市场主体75户,同比增长102.70%;个体工商户44698户,同比增长88.52%;农民专业合作社68户,同比增长19.30%。
在上述注销主体中,有1734户适用简易注销程序的企业办理了简易注销登记,占注销企业数的四成之多;有25223户个体工商户办理了简易注销登记,占注销个体工商户数量的近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