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备大桥底下有座姜公祠 纪念漳州地方官——姜谅

闽南日报

市区战备大桥边有个八卦楼(威镇阁),八卦楼边是古玩市场。房宅密集,人群熙攘,甚至这里一些不起眼的小庙,都有故事在其中。

今天要讲的,是战备大桥底下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庙——姜公祠。

这座姜公祠可不是姜子牙姜太公的道场。没有羽化登仙,没有成神成佛,祠中供奉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540多年前的漳州地方官——姜谅。

为漳州人办好事实事的好官

姜谅有多普通?普通到史册中连他的生卒年都没有记载,分析起来大约生于明代中期,浙江嘉兴人。

他的故事在漳州有记载。但出了漳州城,他仿佛化作了时光洪流中的一缕烟,再一次被历史的浪涛湮灭。

成化十五年(1479年)姜谅以刑部郎中出任漳州知府,至成化二十年(1484年)离任,前后守漳6年。这6年里,姜谅为政严谨,关心民瘼,抚化盗贼,安定一方,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为漳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

姜谅知漳期间,保护民间海外贸易,惠工通商,宽弛海禁,并在海澄沿海一带组织民防,维护社会治安,使月港“人烟辐辏,商贾咸聚”,成为闽南一大都会,有功于漳州海丝贸易的发展。

举个例子吧,成化十年(1474年)漳州暴雨,城墙被淹,浮尸蔽江;翌年大疫,死者无数;继之水旱相仍,造成社会不安。姜谅到任之后,即散谷救济,对流落为盗者实行招抚感化,并通过感化盗贼和捕盗,社会逐步安定。

姜谅在任时,最大的政绩是兴修水利,安定民生。当时,漳州滨海田地多盐卤危害。为防潮害,姜谅主持修筑堤岸186处,同时还围垦许多埭田,灌溉数千顷田地。其中,广济陂被称作“姜公陂”。成化十七年(1481年),姜谅仿效朱熹守漳时的办法,于龙溪县建立20个社仓,储谷数千石。这一办法后也推行至各县。社仓劝富民出谷贮入,岁歉则散,岁丰即敛。

此外,姜谅还兴办学校,表彰先贤,为高登、陈淳立祠。姜谅对于有功有识之士颇有体恤恻隐之情。据史书记载,顾斌守城平寇有功,贫不能葬,寄棺10年,姜谅为之安葬。

漳州唯一民间自发

为地方官员建造的庙宇

姜谅离任之后,乡民依依不舍,感念他为漳州人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筹资为之立遗爱祠于丙申桥及城南。后来,丙申桥姜太爷庙后移于新路顶,再移大路头(现属厦门路)154号,坐落在威镇阁(八卦楼)南边。

姜公祠是我市唯一民间自发为地方官员建造的庙宇,是目前市区为数不多的明清时代建筑遗存,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

姜公祠主体为清代二层楼阁式建筑,进深三开间,面阔三开间,屋脊为燕尾脊。祠经过修缮后,门面簇新,但祠内保留了不少古迹。如二层楼仍为木质阁楼,古香古色;正厅花岗岩柱石的雕花、对联一看就有年月感,雕刻于清光绪年间;墙上依旧保留着彩绘的花窗、壁画;还有一方民国年间重修碑记被嵌入墙体。

前些年战备大桥底下进行改造,从交通便利性来看,姜公祠位置的确尴尬,堵住了一条路。这可愁坏了姜公信众,希望能保留这个难得的文物点。后经过统筹协调,姜公祠得到了保留、修缮,道路设计上分开了来往两条主干道,姜公祠反而成了一个天然的环岛。

2018年的修缮工作,重点在姜公祠本体,主要包括对破损屋顶的修缮,瓦片、檩条的更换,地砖的清除、更换、恢复,木窗的更换和修补。这让姜公祠看起来簇新、整洁、亮堂,注意到它的人也更多了。

最为有趣的是,姜公祠旁曾出土一块明成化年间古碑。这方石碑大有说法,有一些未解之谜在里面。底座前后浮雕有五匹带翅飞马驼十字架、火焰、神树、金元宝、北斗、月亮等内容,含有神秘的宗教元素。碑名为《姜郡侯新砌护城大堤官路碑》,是姜谅兴修水利的有力物证。现碑立于姜公祠侧,只是残损了一小块,有点断臂维纳斯的遗憾之美。

(■本报记者 张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