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城有一处小巷道“水月楼巷” 为游客讲述云霄往事

闽南日报

从小在云霄老城溪美街、王府街跑大的孩子,也许都是长大了才知道当年最喜欢钻的小巷道“水月楼巷”,原来是个县级文保单位。平平无奇的小庙,斑驳的壁画,原来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年,拥有漳州第二大水系的云霄城,也曾是漳州海丝路上的一个站点。这个观点,幸得水月楼佐证。

鲜为人知的过往

故事开始于明初年间。四通八达的水道,是一座城市繁荣发展的基础。在当下人眼里,云霄县城除了滨江一带、前埔港一带,哪还有什么水系。历史的翻云覆雨、沧海桑田就是这么有趣。当年的漳江江面宽阔,水系绕城,内外通达,包括如今的江滨路、县中医院一带,其实都是河床。

水月楼就屹立在漳江畔,是进出云霄城的港口。说是云霄的“月港”还挺贴切。外观看,水月楼中间有一道楼梯上阁楼,左右两开门,一门通楼侧,一门通巷道。水月楼的建筑高度似乎比古城区的高一些,用“楼”一字是有所表意的,建筑整体格局似乎更像现在高高的水闸楼。

面对水月楼,右手边的巷道,其实就是当年的水道。就跟如今无法想象龙海石码原来是“闽南水上威尼斯”一样,在水运为主的时代,云霄也有类似的城市构造。巷道老百姓称水月楼巷,巷道门额上题“是觉岸”三字。巷道为水路,直通东海,商船停靠水月楼港口,货物上下水经过水月楼巷道,来往客商甚是繁华热闹。现在水月楼和和平路衔接,直通经堂口。云霄和平路是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有69处历史建筑,水月楼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

说回巷道。巷道由木梁和石梁共同支撑,穿过巷道就像穿山洞。出了巷道,后巷城门额上有保留完好的明代名贤林偕春(太师公)亲笔手迹“人天利涉”石刻。古人称舟楫为利涉,人天利涉大体是此处是通船要道之意,还带有几分祈求平安顺利的意思。还有学者考证,水月楼是反清抗暴“洪门”天地会活动联络点,现在楼巷内留有秘密通道。此外,古代沿海地区多战乱,水月楼老和尚带着水月楼佛祖香火传播到平和灵通山佛祖庙,现灵通岩就是供奉着云霄水月楼佛祖。

海丝路上的云霄往事

港口昔日的繁华,通过水月楼正门的对联可见一斑。庙门横批“水月金容”,对联“门前水秀通南海,楼外月明照慧云”。学者解读,从此对联可见楼门前就是天然港口,也是“五帆船头”避风港,来往客商甚是繁华热闹。门楼后面横幅“屏开五彩”,写港口帆船扬帆之美。

依据学者考证,漳江的航线北通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福州、泉州、厦门,南至汕头、汕尾、广州、海南岛、台湾、澳门、香港及东南亚。当年云霄城雉堞屹起、巍然壮观、固若金汤,水月楼不仅是往来船只必经之路,还是避风良港。

水月楼巷口北侧处现保存一方完好石牌刻,记载着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漳州府漳浦县奉命于云霄澳泊船处所刊刻的革除商渔陋规公文这件往事,题目是《遵奉宪行禁革商渔船只陋规碑记》。碑高2.3米,花岗岩白石质,全文1675字。其证明水月楼古代是大小船只出入的口岸。

登上正门楼梯,是庙的主体部分观音亭。庙门对联“水漾波光浮佛阁,月移花影上楼亭”,既描述了地理特征有水伴楼、阁浮水上,又提及了景观有花、有月、有佛阁,还有几分禅语意境。

观音亭寺内现供奉着原容古貌的金身观音佛祖。不过更为有趣的是,庙中保留着不少古壁画与题刻。庙内古壁画墨虎墨龙相对,旁有题刻。还有一幅人物壁画,大抵是仙人或王者出巡,左右簇拥的画面。壁画经过数百年香火熏燎,有些乌黑,也有不少已剥落,不过依稀能看出个大概来。

水月楼外,有一片铺石板的大埕,这是后来修缮的时候做的。埕上一侧置放一块大石匾,书“清漳重镇”四个字,下款“江藩朱统领立”。这块残匾是在漳江西畔新建江辉路北侧、原云霄县电线厂大门外出土的。现在它被安置在水月楼,与水月楼一起,继续为往来游客讲述海丝路上的云霄往事。

(☉本报记者 张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