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区:人才驱动 文旅融合

泉州晚报

泉州台商投资区教育文体旅游局紧扣“文化强区、旅游兴区”文旅融合发展主线,坚持以人为中心,立足“人才驱动 文旅融合 创新发展”这一战略部署,突出“引才”“育才”“用才”等环节,在招才引智上发力,在重大项目上发力,在平台建设上发力,全面推动文旅系统人才建设工作。

□本报记者 罗剑生 通讯员 朱玉琼

加强校企合作 打造文旅品牌

台商区坚持高位统筹,紧紧围绕“加快培育新区文旅优秀龙头企业,打造新区标志性文旅品牌”文旅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区教育文体旅游局的教育资源和文旅资源,以优化文旅企业营商环境、补齐文旅人才短板为抓手,发挥文旅龙头企业市场引领作用,优先培育一批具有“特色鲜明的旅游吸引力、优质高效的产品供给力、领先水平的产业竞争力”的文旅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泉州海事学校面向台商区华光文博园、八仙过海文化旅游项目、福建汉华东盛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双向合作,重点推动“国家优选旅游项目”八仙过海文化旅游项目定向和非定向人才培育培训项目,搭建校企见习实习平台,推进职校毕业生引才项目,实现产教融合和校企无缝对接,有效缓解“毕业生就业难,企业引才难”等难题。

引进社会人才 完善服务队伍

台商区加快构建现代文旅公共服务体系,立足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五个一批”,即申报一批非遗传承人、吸纳一批乡村文化能人、引进一批文创带头人、招聘一批专职工作人员、招募一批文旅志愿者,坚持“引才”“育才”两手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旅人才队伍。

引才方面,一是启动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工作,做好第八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推荐工作;二是引进以刘国沧、邓海为代表的台湾打开联合文创团队,负责策划洛阳古桥共生文化艺术街区;三是加快推进乡村文化能人队伍建设,挖掘根雕、石雕、摄影、表演等各方面人才,申报一批乡村文化能人,积极推动国家乡村文化能人申报工作;四是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的方式,加强区、镇、村公共文化场所文化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五是面向社会招募文化志愿者,参与区文化服务中心、百姓书房和流动文化服务等文旅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充实文旅人才队伍。全区文旅人才队伍现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9名,乡村文化能人100余人,文创带头人3人,区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6名,各乡镇、百姓书房工作人员10名,各村文化协管员78名,今年以来招募文旅志愿者3批次50余人次。

育才方面,一是定期举办文化专题讲座或人才培训,邀请文物、文化、非遗等方面的专家授课,打造“文化精品讲座”品牌活动;二是抓好区、镇、村文化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文化志愿者培训班、文化协管员培训班等,提高文化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三是做好区情讲解员继续教育工作,邀请业内名师不定期、有针对性地举办旅游讲解服务培训班,通过培训和实践激励讲解员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和服务技能;四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扶持文化创作与保护、建设各类文化团体、开展文化人才培训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争取资金补助惠安石雕传习所、惠安县九龙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弘昇漆线精雕工艺厂、雕艺展览馆、非遗传承人等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非遗传承、传徒授艺、非遗进校园。今年以来,开展文化精品讲座5期以上、公益性艺术培训12场次以上、公益文艺演出6场次以上,各类补助资金约51.1万元。

建设文化场馆 打造交流平台

台商区充分发挥文旅公共服务队伍的公共服务属性,依托区文化服务中心,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举办非遗作品展、邀请乡村文化能人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公益演出下乡、邀请文创团队开展文创活动等方式,为文旅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发展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同时,台商区不断深化公共文化项目立项和建设工作,推动区级公共文化场馆投资建设。该项目预计投资1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整个场馆包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剧院、美术馆、综合展馆等多项功能,打造一个更加全面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和更加广阔的文旅人才发挥展示平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