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强化城市功能品质 提升综合发展水平

泉州晚报

4日、5日,政协泉州市第十二届三次会议、泉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相继开幕。来自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们进行了分组讨论,审议政府工作和计划、预算报告以及市人大工作报告、市政协工作报告,认真履职,积极献言。

台商区领导吴汉宗、刘志平、丁尚光、赖丽水参加市人大惠安县代表团、政协惠安县委员小组分组讨论。(记者杨婷婷 陈桂生)

代表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务实精准,牢牢把握时代命题,政治站位高,总结成绩全面具体,分析问题有深度,谋划工作有力度,让人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报告中提到台商区的次数及内容都比往年多,不仅充分肯定了台商区白沙片区及福厦客专、兴泉铁路建设取得的成绩,也对台商区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探索在台商区成立招商公司”,“提升台商区综合发展水平,力争在引进台资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台商区与厦门园区对接”,集中力量推进白沙片区改造,加快金屿、百崎等跨江跨海通道前期,组织实施百崎湖生态连绵带项目,抓好颐和医院等重点医疗项目建设等。为此,台商区提出要加快实施“一园两桥三城四网五产”战略,全力“打造两岸合作先行区”和“建设泉州城市副中心”。

市人大代表、台商区党工委书记吴汉宗认为,打造两岸合作先行区,要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对台工作思想,立足现实优势,集中全区政策、制度、平台、载体、园区、人才等要素,在对台政策、产业对接、民间交流、教育文化交流、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等六个方面先行先试。重点要做好“谋划台策、吸引台资、壮大台柱、造浓台味”四篇文章,提升对台工作统筹力、利用台资承载力、对台招商竞争力、台商台胞凝聚力。按照“泉州城市副中心”的定位,打造高品质新区,加快建设旅游文化区、金融商务区、科技制造区、医疗养生区、总部聚集区。

报告中提到的“用大手笔建设新城”也是代表们十分关注的热点。新城建设寄托着泉州人民的殷切期盼,是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重要支撑,对于全市人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久前泉州海丝新城统筹协调范围划定,台商区是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让台商区融入海丝新城建设,代表们纷纷献计献策。

市人大代表、台商区管委会主任刘志平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中,关于城市建设管理的部分显精度。这体现在规划引领、布局优化、古城样板、基础设施支撑等四个方面,特别是提到加快百崎、金屿四个通道建设,组织实施百崎湖等十九个生态连绵带项目和一大批交通枢纽建设,完善泉州对外连接通道,抓好老旧社区、公共交通、过街天桥等项目建设,体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另外,文化传承显热度。全市把握复兴城市文化的历史机遇,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惠民,让城市有根有魂、形神兼备。台商区坚持不懈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涌现了一股文化热潮。

市人大代表、台商区东园镇玉坂村支部书记王志勇表示,这几年,伴随海丝新城建设的展开,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区内南北主干道等道路撑开了城市的框架,白沙片区、百崎湖连绵带等项目建设大步拉开,新城的变化直观展现。伴随公共服务配套的不断升级,片区内企业招收大学生乃至高端人才都更加容易。希望台商区在海丝新城的建设中把握时机,乘势而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

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给予台商区今后作为泉州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台商区在构建未来泉州海湾型城市的布局中,承担了重要的城市功能。市人大代表陈明土建议,要尽早启动台商区村改居、镇改街道的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服务,创新社区新型党建。这样既能够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也可突显台商区的区位功能,使得台商区的城市化进程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日新月异、快速推进,全面涵养城市内在品质和软实力。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养老问题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工作。市人大代表孙珠华是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平时接触很多患有慢性病的病人,他们长期卧床、行动不便,需要社区医院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孙珠华建议将这笔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进行落实,让他们能够足不出户享受医保待遇,减轻经济负担。另外,孙珠华认为一些城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室还未真正发挥作用,部分养老设施被闲置,没有专职专业的人员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值班。她建议加强政府政策引导,配备相应的养老服务设施,还可以引进社会力量,提供相应的购买服务,提升服务内涵。

市政协委员吴华宇认为,国家出台的政策都在鼓励社会力量经办养老机构,如今国务院又出台政策,原来养老机构需要准入登记,现在可以直接设立,设立完再去登记请民政部门来管理。这也释放了一个信号,国家在养老机构发展上会大力投入,政府也应该出台更好的政策来鼓励社会机构分担养老责任。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