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古街368号是一家有着43年历史的面条作坊。不过,若你是外来人,就算在这条街走上几十回,都不一定会发现这家店。因为,这家店的店面被隔成两半,一半用作居家出入,另一半里放着面条机,铁门则常是半遮掩着。作为家庭作坊,它保留着最原始的本色,店主守着古老的面条机和老手艺,服务有需要的人们。
□记者 黄雅珊 吴志勇 文/图
听从爷爷建议 学习制作面条
店主名叫赵龙水,但街上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大家习惯叫他“阿二”,因为他在家里排行老二。他今年64岁,谈到自己的过去,他陷入回忆中,“没想到有一天会有人来听我的故事。”
“民以食为天,大家都会吃面线和面条的,学这门手艺不会失业。”15岁那年,他听爷爷的建议去学手艺。“当学徒的日子真是累,凌晨3点起来,要干活到下午4点,但我记得爷爷的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3年学徒生涯结束后,他被人请当师傅,又3年后,他想自己当老板,于是花220元,向人盘了一台面条机。他还记得开业那天,生意很好,手动碾面非常费力,他向人借了脚踏机器来救急。2年后,他给面条机的转轮套上皮带,并用电来驱动,大大解放了人力。如今,这种操作模式继续保持着,面条机也似乎很给阿二“面子”,40多年来未曾罢工。而尽管岁月变迁,阿二也很给面条机“面子”,自从将它买来后,直到现在,就不曾挪动过,让它“霸占”着半个店面。
口感香有劲道 做面条有诀窍
做面条难不难?对阿二这位老师傅来说,确实不难。在他的演示中,记者看到,他用铁勺麻利地舀好两大勺面粉倒入搅拌盆,加入盐、水、碱,再用力地和面,做成面碎,后倒入面条机,碾成面饼,然后再将面饼铺在面条机的轨道中,机器一运作,面条就做出来了,这前后不过三五分钟。
据阿二介绍,100斤面粉要加入20斤水、8两盐和6两碱,这是做面条的人都知道的比例。作为一名从事面条行业40余年的老师傅,他很早就只需凭着感觉来混合比例,“若慢慢过称,之前生意好的时候,怎么能忙得过来。”至于为何他做的面条煮起来口感香,有劲道,他笑言“有秘诀”,但不便透露。
生意渐清淡 坚守老手艺
阿二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能以物换物,人们拿小麦或面粉来换面条,他收5分钱的加工费。而粮站倒闭后,在面条行业,人们不再通过物物交换,而是货币交换,阿二也从收加工费到卖面条,早前一斤8角,随着水涨船高,现在一斤是2.5元。
回忆过往,阿二感谢自己的爷爷,他说是爷爷的独到眼光,才让自己有了一门好营生,“在外打小工一天8角钱,我加工两斤面粉就有1角钱,可以买1斤酱油,而我不需要风吹日晒。”
而因为做面条,阿二经历过一段人生中特别辉煌的岁月,那是阿二卖面条面线卖到手软的日子。那时,他的家里堆满了面粉,面粉是整车整车地进,而且10天左右就要进一车。“一车面粉60担(一担100斤),我一天要用5担面粉,12天就用完了。”5担面粉中,3担用来加工面线,2担用来加工面条。“我忙着加工,我老婆忙着晒面线,那是一段忙而快乐的日子,我们每天都精力充沛。”
后来,随着卖面条的渠道越来越多,阿二的生意慢慢不好了。他不想闲下来,1999年,他购置了磨粉机,希望多少弥补一下面条生意的清淡。阿二目前生产的面条多是供往大排档和饭馆,一日销量在50斤左右。
阿二有两个儿子,他曾想着让孩子接手自己的这份手艺,但无奈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没法继承父业。“我能把老手艺延续多久,就延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