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姐妹卤面店 没有招牌靠口碑

泉州晚报

北宋中期,泉州成为繁华大港。随着洛阳桥的建成,洛阳街成了旅客南来北往的海上交通要道,逐渐发展成为“三里街两里桥”的繁华集镇。如今,街上的面食、蜜饯、堆剪、竹编等古早味迎着日出日落,述说着时间在这条街上留下的道道痕迹。本期开始,本报推出专栏“老街的古早味”,带您一起品味三里古街上的古早味。

泉州台商投资区:姐妹卤面店 没有招牌靠口碑

洛阳古街20号,这是一家经营现煮现炒的饮食店。饮食店没有名字,匆忙走过古街,你可能都不会注意到它,但这却是一家有着“这家店的招牌是卤面”的口碑店。

开店20多年 卤面最出名

店门口有一个用白瓷砖砌成的灶,放着一大一小两个锅,灶头上放着一个三层的玻璃柜,里面放着炸好的醋肉和虾米等处理过的食材。店内约有60多平方米,分成前后厅,后厅为店家生活起居自用,前厅放有四块长桌,供客人使用。

记者随当地人进店入座。这位当地人是洛阳村书记王巨源。“来两碗卤面。”“好!”没有多余的语言,客人和店家便在点餐上达成了共识。其实这家店并非只煮卤面,还有面线糊、米粉、米饭配炒菜等,但以卤面出名。

等餐时,王巨源介绍说他是本地人,基本上在家里吃,所以来这家店吃卤面的机会并不多。第一次来吃,是他已经工作后的某一天,正值饭点,就进来吃,“感觉味道不错,食材比较新鲜。”他说,古街上的店大多是本地人所开,面对的客人大都是外村人和外乡人。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也是古街最为繁荣时,一到节假日,街上穿梭着南来北往的采购者,街上的餐饮店成了他们饭点时的必需选择,几乎每家餐饮店都挤满了人。这家店便是那时开张。现在,这种人挤人的场面很少见了,不过因为有洛阳桥,洛阳古街上便穿梭着不少来自各地的游客。“在我们店里,不时可以看到老主顾带来的白皮肤外国人。”店家笑言。

三姐妹合伙 述姐妹情长

说话间,两大碗卤面送上桌了。鲜味“蹭蹭蹭”地往鼻子里钻,面里清晰可见的有虾、海蛎、海蛏、鱿鱼须、醋肉和鱼卷等好料。夹面入口后,只觉口味香甜、滑润、浓郁。

待店家闲暇时,这家饮食店的“前世今生”从姐妹们的口中流淌了出来。原来,这家店由三姐妹合开,他们是万安村吴家的老二、老三和老四,三人均是“洛阳街人嫁洛阳街人”。店面是老二吴秀珠家的,她今年62岁。上世纪90年代初,吴秀珠寻思着找点女人家做的事,便开了这家店,让三妹吴玉珠和四妹吴秀莲来帮忙。当时,生意好,吴秀珠负责掌勺,其三妹和四妹负责洗菜端盘子。后来,吴秀珠要照顾孙辈,便换成吴秀莲掌勺,吴玉珠打点餐前餐后工作,吴秀珠多少帮忙张罗着。20多年间,忙时,三姐妹密切配合,不曾抱怨;闲时,三姐妹话姐妹情长,其乐融融。

服务老主顾 期待新客源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左右,这家店一碗卤面3元—5元,现在一碗20元。虽说价格上涨了不少,但这家店依旧有它的客源。今年53岁的吴秀莲笑说:“来吃的本地人带着朋友来,他们的朋友一来二去就成了我们的老主顾。”

谈及店里卤面颇合客人口味的原因,吴秀珠笑言有秘方,但没具体说太多,她强调“因为是卖老主顾,我们不敢偷工减料,海鲜类的配料都放得很足。”她说,做入口的东西,干净是最低要求,还要保证食材的新鲜度。“每种食材都是一早去市场采购,我和老三7点左右分开各自采购,8点到店后就开始清洗准备。”她说,她们三姐妹都很实在,只要客人问,连买的食材是不是本地的,她们都明说。

开店的永远不会嫌客人多。一听说古街正着手升级开发,迎来复兴时,三姐妹面露喜色,表示很期待,“希望有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来吃我们的卤面。” (记者黄雅珊 吴志勇 文/图)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