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前后的一个雨天,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外面站着大量排队参观的游客。
伦敦的《Punch》杂志称之为“恐怖屋”,这个绰号一直沿用至今。任何关于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伦敦,而蜡像馆的生意也日渐兴隆,它似乎勾起了公众“病态”的好奇心。
然而在蜡像馆发展的同时,争议也随之而至。一些评论者认为,利用惨剧吸引公众的做法不免有些哗众取宠,令人厌恶。几个世纪以来,尽管蜡像馆一直备受欢迎,但其负面评价也始终如影随形。
现如今,杜莎夫人蜡像馆遍布四大洲二十四个城市,每年都接待着数百万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而杜莎夫人最初所使用的一些技术也仍然被沿用。
1928年,两位女艺术家为一个新展览制作头部蜡像时,一位摄影师把她们的样子拍摄了下来。
制作蜡像往往耗时数月。首先要进行一系列细致的拍照和测量工作,然后雕塑家会在此基础上制作出一个泥塑像。完成这些工作后,铸工会浇注蜡模,色彩专家会对照真人为蜡像皮肤、牙齿和眼睛进行精细喷绘,之后工作人员再将真人的毛发分别贴到蜡像的头部、睫毛和眉毛上。每个蜡像的制作费用超过186,000美元,比如在特朗普总统的蜡像制作过程中,共动用了二十位艺术家,耗时五个月才最终完成。
历经200多年发展历史,第25个杜莎夫人蜡像馆也将于2017年6月在印度新德里开张。
原标题:历史拾遗:杜莎夫人蜡像馆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