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路口 光耀千秋——路口村碑文实录

[责任编辑:林春婷]

红色路口 光耀千秋

——路口村碑文实录

红色路口 光耀千秋——路口村碑文实录

在路口村村委会门口最显眼的地方,立着一块看似平常的石碑。石碑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许多文字。这方平常的村碑,却是无数路口人对革命先人的缅怀和追思,更是对光荣历史的认可。本刊将之登载,以飨读者。

路口村从二战时期直至惠安解放都是地下党的活动据点,1983 年8月12日,福建省政府确认该村为老区基点村。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路口有大批村民往厦门谋生,受革命浪潮的推动,许多人投身革命,其中先进分子先后加入共产党并成长为骨干,他们在为革命作出牺牲和贡献的同时也在家乡播下了革命火种。

1926年冬,中共惠安临委建立,涂岭区委领导人王德彰、吴敦仁、吴国珍等来路口组织秘密农会、建立农民武装,开展抗捐抗税等土地革命斗争。1930年5月,陈兴桂在路口村成立党支部并任书记,建立了青年俱乐部,办农民夜校,组织妇女会、少先队等组织,路口成为当时革命烈火最炽热的村之一。

1930年秋,震撼八闽大地的“惠安暴动“,路口村为武装起义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中共泉州特委、惠安县委领导人陈平山、蓝飞鹤、吴敦仁、陈兴桂(时任惠安县苏维埃政府筹委会主席)等在路口组织并指挥了“七六社庄岭战役”,打掉汪柴水匪军驻菱溪一个连。9 月 15 日武装暴动中,红军一团一营(营长陈木)的路口战士担任主攻地主武装据点的主力,为暴动甘冒矢石,浴血奋斗。

暴动失利后,路口村惨遭汪匪洗劫,一批骨干转战厦门,革命处于低潮,但革命群众仍坚持秘密斗争,地下党重要领导人如蓝飞凤、曹海、陈文澜等或治病或指导工作均来路口隐蔽,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照顾。1932年,陈兴桂从上海回家后,立即着手办起免费小学、儿童夜校、成人民校,重建青年俱乐部、秘密农会和妇女会,开展革命活动,路口在白色铁幕下仍红旗高高飘扬,革命火种薪传不灭直至全国解放。

路口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光昭日月,烈士永垂史册。

2003 年 9 月 14 日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