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印象

泉州企业家杂志

西藏印象

文 本刊记者 谢玉燕

西藏印象

布达拉宫前合影

有人说,人生该去看的地方,有几个不能少:大海、草原和离天最近的地方。因为,一望无际的大海,一碧万顷,波光粼粼,让人激情澎湃,心胸开阔;一马平川的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让人心灵震撼,心旷神怡;一览众山小的高原,更是居高临下,俯视芸芸众生,让人宠辱皆忘,充满对大自然的敬畏。

我出生在海滨之城,也去过草原,但没有体验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没有见过那天蓝地阔、美丽神奇、崇高神圣的西藏大地。

于是乎,当单位通知,拟组织去西藏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在 7 月的盛夏梦卷上,我随着队伍一步一步,踏出了西藏的夏日印象。

高原反应

进藏之前,关于海拔 3000 米、4000 米,我的脑海并没有一个具体概念,而在这次旅程中,因为经历高原反应,我真切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许是身体因素,又或心理作用,还未踏上青藏线的火车,头痛之症便不期而来。于是,一上火车,放好行李,我便立马躺在卧铺上,伴随车轮撞击轻轨的响声入眠。第二天醒来,症状有所缓解,但思维仍处于静止状态。然而,拉开窗帘的那一刻,窗外的风景好几次都让我暂时忘却了头痛。

寥阔的草原,边际处遗世而独立的雪山;雪山沉默,闪着晶莹而又寂寞的光;看不见牧人的鞭子,只有成群的牛羊在远处吃草;大货车拖着它那长长沉沉的身子,越野车呼啸而过,公路上的车似乎都变小了,随处可见的五彩经幡,被风拉扯翻滚,荡出古老信仰的波浪……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庄严、那么肃穆、那么遥远、那么苍茫!

伴随着时而的头痛,时而的惊喜,我们一路向西前行。在经过 20 个小时的火车颠簸后,顺利抵达拉萨。

西藏印象

圣城拉萨

对于藏族人来说,拉萨是一座佛教圣城;对于旅行者而言,拉萨是一处旅游圣地。一座宫殿(布达拉宫),一座寺庙(大昭寺),一尊佛像(释迦牟尼 12 岁等身像),构成了圣城拉萨的灵魂。

在布达拉宫,似乎找不到大声说话的人,除了担心耗氧外,似乎更恐惊扰了这里的神灵,亵渎了他们。

我们随着朝拜队伍往前走,轻轻地走在一阶又一阶的木梯上,仔细地看着周围华丽的壁画,虔诚地膜拜着各种神灵的等身像和陵翕,细细地嗅着空中的藏香味道,我的思绪仿佛也随之穿越了千年的跌宕起伏,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在我的眼前飘过,让我惊叹于艺术的伟大,惊叹于西藏人想象力的伟大,更惊叹于信仰的伟大。

眼前宫藏的壁画佛塔、艳丽的唐卡塑像、珍贵的经卷玉器、中原皇帝的御笔题词等璀璨夺目,处处都在诉说着这座政教合一的宫殿的辉煌过往。忽明忽暗的酥油灯下,佛的神像安详地抚慰着信徒,走过的人们心里和口中颂念着,也许是经文,也许是愿望,眼前满是虔诚的身影和目光。在蜿蜒前行的人群中,一位藏族老太太手托盛有酥油的小碗,正虔诚地往一盏盏酥油灯里添加酥油,她的脸上布满了沧桑的皱纹,仿佛写满了岁月的印痕和对信仰的坚毅,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

来到大昭寺,在拥挤的大门口,到处都是长途跋涉朝圣而来的信众。在这里,不用格外留意,总是能听到从身边不远处传来阵阵护手板滑过花岗岩铺就的路面时的“唰唰”声。转经筒、庄严的寺庙、洁白的哈达、飘香的酥油、朝圣的肃穆……成群叩拜的信徒与游客混在一起,朝拜者旁若无人地虔诚叩拜,而这种虔诚对于游客而言也是一道风景,他们惊叹的用各种现代摄录设备记录着。

走在烟雾缭绕的八廓街,走在拥挤的人流中,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酥油味,夹杂着牛羊肉的腥膻味,朝圣的、叩长头的、喇嘛、游客、中国人、外国人、小商贩,招呼声、讨价声……混合成一种魔力,吸引着人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带着虔诚、带着向往、带着梦想,在西藏最繁华的商业街头,展示着他们精神的充盈和意志的强韧。

也许,对这里的人而言,幸福并非单纯存在于物质生活。幸福是一种感觉,更多来自心灵。也许从一开始,他们就生活在幸福之中,因为他们都是一群心中有佛,虔诚万分的人。他们的幸福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阅读出来,在大昭寺、八廓街、拉萨的大街小巷,来来往往的拉萨人目光坚定,步伐从容,即使没有手持念珠或者转经筒,也心存佛祖。

对我而言,这种怡然雀跃、敬仰向往的心绪并未持续多久,在结束拉萨白天的行程后,我的高原反应愈发严重,头痛加剧、恶心呕吐、胸闷发烧等症状相继发生。日盼夜盼的拉萨夜景就在眼前,却没有了观赏的兴致。难以名状的痛苦让我对西藏之行的价值萌生出一丝疑惑,对于接下来的行程,更是充满了担忧。躺在床上,紧闭双眼,鼻孔里插着氧气管,心里默默地不停祈祷着。

不知是那罐氧气瓶起作用,还是白天留在布达拉宫的那条哈达显灵,又或者是圣城的佛祖听到我虔诚的祷告,那一夜是我出门 4 天以来睡得最好的一晚。更为神奇的是,第二天,除了头痛,之前的一切不适烟消云散。我更愿意相信是后两者,因为这是圣城拉萨,这里有无数的未知,这里还有着无限的可能和奇迹。

人与自然

对于接下来即将前往更高海拔的行程,虽然仍有顾虑,但高原奇特风光的诱惑,最后还是让我踏上了征程。我庆幸自己的这一决定,沿途美丽的风景让我忘却了高反,拍照成为疗伤的一种最佳方式。

那羊卓雍措的水,是大片的蓝,蓝得清澈见底,蓝得令人心醉。当湖畔的风轻轻吹拂发丝时,仿佛整个人都要坠入这蓝色的迷梦里。

那海拔 5000 多米的卡若拉冰川,是全球离公路最近的冰川。巍巍冰川,铺天盖地,满眼皆白,震撼人心。

那成群的牛羊漫步草地花海,远处牧民的木板屋炊烟袅袅,而山间的云雾时散时聚,一切都那么美好而恬静。

西藏人管山叫“那”,管河叫“曲”,管湖叫“措”。导游说,人们总是说“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那是因为没有去过西藏。要是到过西藏,就再也不敢说这样的话了。此话不假,西藏的山很美,是神山;西藏的水很亮,是圣水;西藏的天很蓝,是天国。西藏的山水美得让人炫目。其中,让我最难以忘怀的是西藏的水。

在我的印象中,河流一般都是涓涓细流渐成大河,但是在西藏却不一样,很多河流的源头都起势不凡,水流湍急,汪洋肆意,一开始就溪河奔流。它不靠集“液”成“溪”,它靠的是千年冰川融化。一场大雪过后,阳光普照,雪水融化成江,江水滔滔,匆忙奔赴万里之外的大江大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尼洋河,无不例外。这种安静、广阔、深沉、缓慢而久远的激情让我为之震撼。

当来到海拔略低的林芝,青山绿水,树木繁茂,真不愧是西藏的小江南。这里,远离喧嚣与浮躁,深藏着宁静与悠远;这里,骨子里透着自然质朴的性格。尤其是到了烟雨青山的鲁朗林海,更是让人心旷神怡。原始森林让人产生一种敬畏,它深沉、宁静,让人有一种灵魂的洗礼,心灵释放的感觉,心情格外地舒畅,毫无杂念。

难怪有人说,世界上的大美是自然之美。因为当你疲惫不堪时,宽厚的大自然,总会留一处清新的空气,无限包容你。

难怪这里的人,尊重生命,崇尚自然。几千年来,他们得以与高原恶劣、脆弱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在这里,他们的生命观、生活观以及对与自然的认识,如同盐溶于水一样,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契合。他们熟知大自然运行节律,懂得因时而行、因地制宜,了解草的长势,清楚哪里土质好、产奶量多少。他们的游牧是一种与牛羊共生、与草原共存的生活方式,它合理地利用草原上的一切资源,维持着牧人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

牧民根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季节气候、牧草生长规律以及牲畜采食需求,采取季节性轮牧就是最好的证明。与此同时,他们对物质使用的态度,是以最小的代价取之于自然,却又以最大的回报归还于自然。如从牦牛食用的青草,到把牦牛粪作为家用燃料,在放牧牛羊的生活中,提炼了一种最简朴而又最高级的资源取用和归还的科学方式。期间既包含牧人敬惜天地万物的观念,也隐含着一种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加以保护的深刻认识。

因此,我们也就更能理解,牧人悠闲地看着野牦牛混入自家畜群的那种心态,以及看到自家母牦牛带着牛犊从远方归来的心情。“赐”和“赠”,在这些时候,自然意味深长,让人喜悦盈怀。

我惊喜和敬畏着这种和谐。

短短数天西藏之行,有快乐、有辛苦;有挑战、有体验;有柔情似水、有凶险难急;有思想放空、有震撼人心。我庆幸自己去了西藏,撩开了这神秘面纱的一角。虽然回到家后,想起在神秘、遥远的雪域高原的旅行,好几次还是不敢相信真的到过那里。那山、那水、那湖、那城、那人仿佛还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但西藏,着实是一个用一段时间来到,用一秒钟转身离开,却要用一辈子去忘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