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天恭:扎根泥土自芬芳
本刊记者谢玉燕
作为最基层的组织细胞,村干部活跃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一村发展要务,是党的政策传达、执行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担任村干部20多年来,他坚定不移地践行者“为村民谋利益,为集体办事业”的宗旨,默默奉献在农村最基层的岗位上。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九届村委,一直是他最引以为傲的成就。
他以一名党员的担当,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为民服务。他沉下心来,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他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科学发展道路,以产业兴村、文化兴村,形成了“一花一果一文化”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该村成为泉州市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永春县蓬壶镇仙岭村党支部书记苏天恭
他就是永春县蓬壶镇仙岭村党支部书记苏天恭。
今年50岁的他,因为常年穿梭于田间地头,奋战在基层工作一线,皮肤被晒得黝黑黝黑,朋友给他取了个外号:永春“奥巴马”。
他总是风尘仆仆的样子,下身一条土旧布裤,还卷着裤脚,脚上穿着一双人字拖鞋,十只脚趾黑乎乎的,好似刚在泥土里面踩过,加之很接地气的话语,与他一见面,他身上浓浓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
年轻时候的苏天恭头脑灵活,很有才干,曾有创业朋友邀请他外出共创一片天地,但是他热爱自己脚下的红土地,毅然选择为村民服务。“我来自农村,为了群众早日实现脱贫,我愿意回到农村,为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多出点力。”正是这份初心,他一干就是28年。
走进仙岭村,田间村旁,房前屋后,处处是桂花树,迎面扑来阵阵桂花清香;放眼望去,远处山坡上是成片郁郁葱葱的枇杷果林,每逢开春,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闲暇时,村民可到现代农业观光走廊、九九科技文化园、“白鹤拳”文化展厅等地,感受小山村浓郁的文化气息……与20多年前的“落后村、贫困村”相比,如今的仙岭村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小康村”、“幸福村”。
巨变的背后,是苏天恭和历任村委会干部坚守“让每个村民过上好日子、腰包都鼓起来”的初心和使命,更是他们坚忍不拔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决心和毅力。
20世纪90年代初,村里开展了经济发展大讨论。经过征集意见、多方考察,苏天恭与村干部们一致认为仙岭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然而,作为革命老区村,仙岭村位于蓬壶东部的半山腰。4670亩的辖区土地,几乎都是穷山杂地,水田地仅有700余亩,发展工业难度大,又没有其他资源。
面对这一村情,苏天恭等人选择立足实际,以村里原有的枇杷树和桂花树为突破口,走出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一方面,为扩大规模、提高仙岭枇杷的品质和产值,他带领村民筹建了枇杷种植基地,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先进技术,聘请高校和农科所专家为农户现场开展果树矮化、疏花、采摘等培训,以科技兴农。改良后的枇杷,不但个大肉细皮红,且甘甜爽口,每斤比普通枇杷多卖出好几元。
另一方面,为推进桂花产业的整合发展,苏天恭在仙岭村成立了桂花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了桂花销售渠道,打响仙岭桂花品牌。同时扩大桂花的种植品种和面积。
短短数年,仙岭的枇杷和桂花逐渐走出泉州、走向全国。在他的带领下,革命老区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致富路。如今,仙岭村拥有1800多亩的枇杷种植面积,年产值可达700万元以上,大幅提高了村民收入,也成为该村支柱特色产业之一。与此同时,该村的桂花树涵盖月桂、四季桂、金桂等8个品种,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拥有苗木12万株,苗圃100多万株,全村规划交易额已达1000多万元,成为永春县最大的桂花基地村。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日子也如同桂花香一样醇厚、甜蜜。
村民鼓了“钱袋子”,尝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后,苏天恭开始琢磨,如何让村民的 “脑袋子”也富起来,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005年,他在仙岭村举办了白鹤拳、海峡秧歌展示等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节”活动。同时,多方筹资投资200万元建设总面积2300平方米的永春白鹤拳科研学园暨新农民培训中心,开办白鹤拳武术培训班,培训农民学员数百名,第二年10月全省民间传统武术表演赛在该村举行。
——2006年,他还多方筹集,投资建设总面积3155平方米的“中华农民体育学园”,并作为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永春仙岭教学点,2016年春季开始招收大专学生,成为“村办大学”。
——2007年,投资170万元建设仙岭枇杷花卉批发市场,并建设300亩仙岭八桂园和30亩桂花广场,基本形成“七个一”特色的“桂花文化”,即一座桂花山、一座桂花寨、一个桂花仓、一条桂花走廊、一条桂花大道、一个桂花广场、一个八桂园。
……
在苏天恭的带动下,仙岭以产业兴村、文化兴村,用乡村文化留住乡韵乡愁、凝聚人心。生机勃勃的田园交响曲,绘就了美丽乡村升级版的生动画卷。
永春县蓬壶镇仙岭村党支部书记苏天恭
带领群众拔穷根、开富路、兴文化、凝力量、促发展,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保稳定,从他的身上,我认识到村干部的青春不仅要有飞扬,还应有根植于泥土的责任和担当,唯有如此方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从他身上,我看到在推动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身处最基层的他讲奉献、讲党性、勇担当、敢作为,扎实苦干默默奉献……
扎根基层二十余载,一系列荣耀实至名归、纷至沓来――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泉州市优秀人才……“只有把自己当作泥土,才能成就脚下的路。”苏天恭如是说。
对于今后的工作,苏天恭表示,将继继扎根红土地,带着更加浓厚的“泥土气息”,立足农村、农业一线,服务广大农户,让更多的农民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为泉州乡村振兴战略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