卲卫平:编织美好世界

泉州企业家杂志

卲卫平:编织美好世界

《泉州企业家》杂志社 本刊记者 谢玉燕

针织面料,经编或纬编,只要精通其中一项,就可以生产出好产品。然而要准确定位某一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二者缺一不可。同样,要织好人生画布,必须控制好“经”“纬”两个坐标。

卲卫平:编织美好世界

泉州汇成针织董事长卲卫平

就泉州汇成针织董事长邵卫平而言,坐标“经”就是不离不弃,37年来,无论是在国企还是上市公司,抑或自己创办企业,他专注经编技艺,使得公司的针织带产品闻名全国;坐标“纬”则是创新创造,从产品生产向机械制造延伸,他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让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为了近距离感受这“经”“纬”线上的艺术,近日,记者走进了泉州汇成针织有限公司。

一身户外休闲装,满头的银发、长长的白胡须,身形清瘦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初见邵卫平,记者很难把他跟“企业家”联系在一起。然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出的果断、坚毅和永不言败,又让记者确认无疑。已过耳顺之年的他,言谈举止中透露出一种随意和洒脱。讲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更是举重若轻,诙谐豁达,不时口出妙语。

卲卫平:编织美好世界

泉州汇成针织董事长卲卫平

专注针织经编37年

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很多次选择,邵卫平也不例外。1958年出生的邵卫平,生在上海,长在三明。他常说,“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不是靠长辈安排的”。

1975年,从三明一中毕业后,邵卫平便响应号召,参加上山下乡活动,到广阔的农村锻炼。回头看3年的经历,非常艰辛,但也让他学会了吃苦耐劳,这种品质对他未来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回城时,他选择入伍当兵。4年的军旅生涯,除了练就出强健的体魄,更让他沉积的经验和智慧,这让他倍感珍惜。于是,当接到退伍通知,所有人都归心似箭时,只有他坚持训练。即便退伍当天,邵卫平依旧参加早操。“做人要有始有终!”邵卫平如是说。

退役时,他再次另辟蹊径,没有服从家里安排,去当时福建省支柱企业三明化机厂保卫科,而是选择去刚成立不久的三明针织厂做临时工。

在三明针织厂,邵卫平并没有凭借自己年龄大、资历深的优势倚老卖老,相反,他像个刚毕业的学生,勤奋好学,不懂就问,认真研究。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便走上车间主任的岗位。

由于表现突出,1984年,邵卫平代表厂里远赴德国受训学习。专业且前沿的半年国外学习,让他对针织经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坚定将这条路走深、走远的念头。

知巅峰之何在,遂诚攀而不懈。在国营针织厂的8年,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专研经编工艺。为了更全方面了解经编行业,他还相继去过日资、台资等企业从事相关工作。

但是,邵卫平仍不满足,为了学习更多经编工艺和了解机器操作流程,他还远赴广州、温州等地。曾经,他还隐瞒身份,放下身段“潜伏”到温州一家民营企业“偷师”。得知邵卫平身份后,企业老板提出了以10倍的工资留他,但被婉拒了。“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厂里的一台德国设备我没操作过,我才来的。以后,我也会创办自己的针织工厂的。”邵卫平直言不讳。

“野心”让他在1997年,毅然辞去了上市公司的工作,在泉州与人合伙创办针织厂。

如果说针织厂的创立是邵卫平的“势在必行”,那么汇成针织机械厂的创立则有点意思,也有点“意外”。因为它不是邵卫平“故意为之”,某种程度来说,这应该是一种“机缘巧合”。

一天,一个香港客户拿着一个样品找到邵卫平,问他是否能生产,价格是普通针织产品的几倍。邵卫平看看了,发现这款样品在市场上还很少,然而在德国学习时,他曾接触过这款产品,知道什么机器可以生产。更巧的事,不久前,他刚从二手市场买回一台德国一台设备,只要稍加改装就可生产品港商所要的产品。于是,他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回家后,立马着手机器的改装。短短几天,该套设备便可投入使用。此时,邵卫平发现,这台设备大大的提高了生产的速度和效率,“机器只要转一天,就能赚1万元,当时一个想法就是发大财了。”邵卫平笑着回忆说。

尝到甜头的邵卫平并没有迷失在利润的诱惑里,相反,他萌生另一个想法:自己生产针织经编机器。

“市场就这么大,如此赚钱的好机会,不自己闷头赚,反而要跟别人分享。”有人笑邵卫平傻。然而,在他看来,无论做人还是做企业,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固守狭小的利益藩篱,“只有针织经编产业做大,才能形成集聚效应,作为个体的企业也才能做大做强。”

于是,说干就干。他找到一个工程师,两人合作,动手组装和调试第一台经编机器。通过模仿,产品终于在3个月后成型。尽管速度不快、声音很大,但在当年的广州展会上,邵卫平亮出了自己的第一台经编器械,并从此踏上了机械制造之路。

在销售环节,有一件事邵卫平没有按照“行规”办。那时候,交易赊账盛行,为了提高销量,有人建议汇成也照办。“赊账短则几月,长则一年乃至数年,企业苦不堪言。”为此,邵卫平不仅不允许,而且始终坚持先付30%定金,交货付全款的95%,余款5%半年付清的方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技能,刚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他,立马报考电大,自学材料学、力学。“既然选择,就要义无反顾走到底。”邵卫平言简意赅。

不做行业老大

泉州汇成针织有限公司坐落在泉州洛江区的万虹路,20亩的占地并不算大,企业门脸也显得十分低调。然而,正是这家不起眼的企业,生产的经编机械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捷克、土耳其等欧美国家,甚至日本第三代企业都向汇成采购机器。

邵卫平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是,内涵式增长。

在存量竞争时代,对于企业来说,提升盈利的积极途径不外乎两种:一是提高市场份额扩大版图;二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净利润率。成立不久,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口碑,汇成已经获得了一定市场占有率,此时,是趁势而上去争第一,还是夯实自身实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净利润?邵卫平清醒地选择了后者,然而做这个决定是需要超前的眼光、坚定的信念、清醒的头脑的。

有领导批评他:上进心不够。邵卫平却笑了笑,回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懂得取舍,做事情还是要自然点。我目标不是为了一时赚钱,而是企业可以第二代、第三代传承发展下去。等我百年后,汇成还在,这就是我的价值。”

所以,相比老大,邵卫平更喜欢老三、老四的位置。在他看来,如果说一味盲目追求做老大,在规模和数字中迷思,那就会出现超越能力或底线的问题。企业的稳健比争第一更重要。“不一定要做No.1,但一定要做Team1。要成为第一方阵,那就要求你要勇于争先,跑在前列。”邵卫平对记者说。

于是,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针织的研发与创新上。首先,他将工作室设在办公室隔壁。在工作室里,摆满了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机械,还有各式各样的工具。每天处理完企业事务,他便会一头栽进隔壁房间,一待至少3个小时。不久前,为了方便研究,他甚至把办公室的门拆了,将把设备搬进了办公室。

正是一门心思投入研发,2003年,汇成率先在国内使用马达,实现传带模式的送纱针织。随后,在经编织带提花上的创新,汇成更是走在行业的前列。

2014年,汇成自主研发的“HCR16—EX电脑经编人造血管机”,通过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该产品应用双针床高机号、多梳栉、多跑道创新技术,在成圈机构设计、多段无级电子牵拉与电子横移机构自动跟踪系统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不仅如此,该项目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在汇成,除了马达,工控屏,无论是软件、电路板都是汇成自己团队研发,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邵卫平,亦成为企业研发团队的核心人物。没有高级工程师称号的他,理论和实践却不亚于厂里的高级工程师。不追求第一,只追内涵式增长。最后的结果证明,邵卫平的选择是正确的。

不求虚名、不争浮利的邵卫平却格外关注员工。

2000年建设新工厂时,他要求第一栋大楼先盖员工宿舍。不仅如此,他还请设计院的设计师专门为宿舍设计。当他提完要求,设计师好奇:“是给工程师或领导住的吗,怎么要求比宾馆还高?”。得知只是普通员工的宿舍后,设计师替邵卫平“心疼”,直呼:太浪费了。

但是,在邵卫平看来,人聚财聚,只有汇天地智慧,才能成天地基业。这也正是汇成名字的由来。为此,在汇成,从创业开始就采用合伙制的形式,如今,46.7%员工也是企业投资者。

与其他企业家不同,邵卫平从来不担心人才的流动,并不是汇成的工资比别人高。相反,他总是鼓励每个进汇成的新人:在汇成,只要你们好好学,跟着师傅干3-5年,基本可以出师。到时候有技术再跳槽,工资肯定比别人高。

事实证明也如邵卫平所言。不少企业在招工时,听说是汇成出去的技术工,每个月基本工资立马增加,同时答应年底还有奖励。汇成因此也被称为泉州针织行业的“黄埔军校”。

短短的20多年,汇成发展成为了一家集针织机械开发生产、针织面料设计加工为一体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在上海、浙江、广东等地设有分公司或研究所。在针织面料加工方面,企业已然成为全国的针织带专业生产厂之一,并一直引领国内服装针织带品种的开发生产。而在数控经编机的开发和研究上,除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电脑针织织带机、经编围巾机、经编裤袜机,国内首创的人造心血管基材编织机和用于服饰面料生产的HCKE系列针织机,更是让汇成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后记:

金庸小说中的周伯通是个“老顽童”,武功高强,内心纯真。采访邵卫平时,记者总是不自觉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在工作中,邵卫平总是出其不意,无论是在针织厂打工,还是创办汇成针织;无论是钻研经编工艺,还是热衷机械制造,在经编针织这条路上,他从不循规蹈矩。

对待生活,他始终充满激情。他喜欢运动,尤其是游泳。因此常常跟着一群年轻的游泳爱好者四处“野游”,无论春夏秋冬。照片里,一头白发、一脸白须的他总是最显眼的那个。

洒脱、豁达,不拘一格,这是记者对他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