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邦大集团董事长、中华族谱系统创始人周超颖。杨颜英/摄
(本刊记者 谢玉燕 杨颜英)修族谱,一件古老而又神圣的事。
“互联网+”、大数据,时下最新兴的事物。
看似不搭的两个事物,如果碰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走进福建邦大集团六楼的办公室,记者见到,10多位编辑坐在电脑旁,将从各地搜集回来的家族谱资料录入电脑,并进行编辑和排版。办公室内无人喧哗,只听见翻动纸页和敲击键盘的声音。桌上摆放的家谱史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家族的古老历史和荣耀。
“‘大数据’修谱,让一个个家族的生命史得以延续,也让一个个游子寻找到精神的归宿。”在福建邦大集团董事长、中华族谱系统创始人周超颖看来,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嫁接到修谱上来,实现了族谱的数字化,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更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让传统的纸质家谱有了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族谱里的“海丝”故事
随口报出自己爷爷的姓名不难,但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名字,估计没有几个人回答得上来。然而,只要查阅摆在祠堂的族谱或家谱,我是谁的后代、哪一分支,便一目了然。
10多年前,永春台湾周氏宗亲一行80多人曾回大陆寻根谒祖,靠着族谱,经过查找比对后,基本确定他们的祖籍地就是永春。
“族谱,就像一根根红线,不仅连接着世世代代的子孙,同时也连接起海内外游子与故乡亲人。”周超颖笑着说。
周万有,马来西亚华侨。自祖父年轻时离开永春,自此从未回过永春。对他而言,故乡永春的形象,仅限于爷爷口中的描述。2015年,年过50岁的他决定回永春寻根。对于第一次回乡的周万有而言,永春美丽而又陌生。
由于时隔久远,加上线索有限,询问当地数位老人,都说没听过周万有祖父的名字。无奈,周万有只好寄希望于族谱的查询。然而,在周氏纸质族谱中,翻了一遍又一遍,依旧没有收获。就在周万有快要放弃的时候,村支书告诉他可以找周氏宗亲周超颖,他开发的电子族谱系统可以快速查询。于是,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周万有来到福建邦大集团。
了解事情始末后,周超颖二话没说,直接用手机登录中华族谱的系统,在周氏电子族谱中,输入周万有祖父的名字及相关信息。不到1分钟,屏幕便跳出了搜索结果。
经过比对、认证,最终确认自己的根就在这里,周万有当场落泪,“每次看到别人在祭拜自己的祖先,我都很难过,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50年了,我终于找到自己的根,也完成爷爷、父亲的愿望。”他深深地拥抱住周超颖,感谢他让自己不虚此行,“回去后,我会带着亲人回来认祖归宗的,这里是我的根。”周万有含着幸福的泪水激动地说。
无独有偶,今年5月,马来西亚侨眷戴美英为了完成丈夫周先生的遗愿,带着儿子两个回到永春寻找亲人。当周超颖在“中华族谱”数据库中输入周先生亲友周国彬的名字时,立马查找到他及其儿子周明钦的相关资料。
通过信息比对,查到周明钦之女周静娴在永春华侨中学任教。周超颖立马与学校联系,得知周静娴已调动至泉州任教,周超颖立马通过电话与之取得联系。在电话沟通后,证实了其祖父周国彬确实是戴美英女士所要寻找之人。随后,周超颖联系上周明钦,并派车将其接到公司,完成了戴女士这一寻亲之行。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哪怕时代更迭,社会巨变,寻根问祖,始终是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期盼。在周超颖看来,在被人口迁徙大潮席卷的今天,每个人都有成为游子的可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化的繁荣,必然令人从内心滋生出更多的乡愁。人们需要找到更多的归属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祖归宗、慎终追远。重修族谱,为的是找到“我从哪里来”和“谁是我最亲近的人”,由此成为人们寻找精神归宿、抒发家国情怀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对故土、对根的一种守望。
“大数据”修谱“发威”
2000年,桃溪周氏宗亲发现,其族原有谱牒出版于民国戌辰(1928)年,历经七十余载沧桑,迄今所存已寥寥无几,且为私人所有,公家无存,族人追根寻祖难以寻觅。重印族谱,势在必行。
此时只有25岁的周超颖认为,从采集人口信息,到编纂族谱文稿,再到校对发行,传统的修谱模式费时费力。因此他建议,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进行修谱。宗族长者却不以为然地嘲笑说:“毛头小子懂什么?”
2005年,耗资130多万元的周氏族谱终于编修完成,然而错误却频频出现:仅周超颖祖父这支100多人中,就出了七八个错误,不是生辰八字写错,就是性别弄反,又或者是漏写。
同样的遭遇还发生在朋友老潘的身上。几年前,老潘突然发现,修了10多年的族谱中,竟没有自己儿子的名字,这让他非常气愤。“老潘只有一个儿子,如今已经20多岁,族谱中没有名字,不就等于说他这支断了吗?难怪老潘气得当下掏出50万元,要求无论花多少钱,都必须重修族谱。”周超颖告诉记者,修谱是件很神圣的事,一旦出错,在农村是很忌讳的。
“以后一定要开发一套系统,利用网络技术,规避传统修谱出现的这些风险。”网络修谱的想法自此在周超颖脑中形成。2014年,周超颖终于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几经测试调整,中华族谱系统应运而生。
采访当天,周超颖神秘地从办公室拿出一个一尺高的木箱子,许是经过岁月的洗礼,箱子已经看不出原色。他指着箱子得意地说,这可是一套近百年的族谱——《永春桃溪周氏族谱》,宝贝着呢。当他打开箱子,只见里面装着数十册的古籍善本,纸张上有些字迹还十分清晰,有些或破损、或卷起、或缺失。
“这是你们家的族谱吗?”记者好奇地问。
“是的,这是1928年修的周氏族谱,原本放在周氏宗祠。2014年,在为周氏修谱过程中,周氏宗族看到我们的实力,出于对族谱保护的考虑,他们将族谱交由我们保管。”周超颖自豪地回答。
不仅如此,短短3年,中华族谱网不仅录有60多个姓氏,活跃着20多万用户,而且取得国家版权制作权。记者惊叹:运行时间不长的中华族谱网效果凸显的原因何在?“这就是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力量。”周超颖笑着说。
与传统修族谱不同,周超颖告诉记者,利用网络修族谱有明显的优势:一是高效,家中增添新成员,只要宗族管理员审核通过,就可以录入名字,电脑同时生成打印版。二是准确,基于网络修谱,资料容量大、不易丢失、且改动方便,还可以随时分享。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与动辄数十万元、上百万元的传统修谱相比,数万元的网络修谱更容易让人接受。不仅如此,在中华族谱系统中,周超颖还模仿QQ空间的功能,在宗族成员信息一栏增设功能,可以上传成员的图片、视频,先辈的音容笑貌再也不用从生硬的文字中去想象,远比传统族谱更为丰富。
“原本要几年才能修好的族谱,有时候2个月就可以完成。”在周超颖看来,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传统的纸质家谱转化为数码的、电子版的数字家谱,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更方便。互联网族谱的出现,让传统的纸质家谱有了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它将庞大的家族血脉关系网以一种新型的互联网的方式重构和唤醒,同时以更加广泛的社交网络来呈现。
唤醒族谱里的文化记忆
“80后”的陈伟斌是中华族谱网的一名经理。2014年,他辞去在上海的电子销售的工作,回到老家永春发展。当他在网上看到中华族谱网的招聘信息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福建邦大集团。
上班的第一天,周超颖并未安排具体工作给他,而是简单的嘱咐说,你这个月就专心地研究族谱,当你读懂族谱时,自然就懂得该怎么开展工作了。陈伟斌虽心存疑惑,仍一头扎进面前的几百本各姓氏族谱中。初次接触族谱的他,虽是中文专业毕业,但族谱内的异体字象形字太多,加上又无标点符号,陈伟斌读起来很是吃力。再加上旧族谱多以世代排列,大的宗族,父亲与儿子可能相隔一两卷族谱,而且经常族谱上名字为其过世的公号尊称,其子介绍为谁人之子时又写的是名讳,造成查找上的诸多不便。“有时候半天才看几页。”陈伟斌笑着回忆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陈伟斌慢慢看懂了族谱,也能准确把握宗族脉络,并厘清一条线来。同时,他还发现隐藏在族谱里的“宝藏”:颜桃陵写字换蚝、太平迎龙灯……一个个隐藏在家风家训族规里的传说、撷趣、故事都让他着迷。“原来族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和迁徙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内容,十分有趣。”陈伟斌喜出望外。
陈伟斌的进步与收获正是周超颖所期待的,“血缘关系在族谱中已非常稀薄,修谱更多的是为寻找文化认同。通过唤醒族人的文化记忆,由此产生文化共鸣。”周超颖如是说。正因如此,周超颖干了不少“赔本买卖”——免费修谱,大田涂氏修谱就是例子。
一次偶然机会,周超颖听说,大田涂氏已100多年没修族谱,他深感遗憾,“修谱更像是一场对家族文化的抢救。随着氏族老辈人相继去世,好多资料也将随之带走,再不抓紧时间抢救资料,就来不及了。”于是,他做了个“冲动”的决定——为涂氏修谱免费提供系统支持和技术辅导。
为了修补残缺断代的老族谱,他召集了十多名族内放暑假大学生,分头找线索、查资料。听老辈人讲,家族里出过烈士,但记不清名字和年份,他们就去烈士纪念馆找。知道族里有老红军后代,他们就去县档案馆找——老红军是哪年参的军、有何事迹。
这种搜集资料的方法虽然笨拙,但也有效。“修谱需要参与者付出足够的精力和耐心,通过搜集先人在当地留下的各类历史档案和文献材料,逐步拼出一条枝叶丰满的家族脉络。”周超颖意味深长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两个多月,在周超颖的帮助下,涂氏族谱修编成功。当他准备离开村子时,一位70多岁老人拉住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包,塞在他的手中,激动地说:“涂氏族谱的修编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现在你帮我实现这个愿望,真的非常感谢。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你一定要收下。”周超颖望着老人,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他把红包里的钱抽出来递给老人,笑着对他说,“老先生,您的心意我领了,红包我留下,但钱绝对不能收。”
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参与修谱的10名大学生纷纷表示,通过修谱,他们对宗族脉络、家族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10月23日,德化县盖德镇下寮村热闹非凡,喧腾的锣鼓和鞭炮声中,“寇氏德化凤仪堂六修七篡续谱臻成典礼”隆重举行。主席台上坐满了身披绶带的宗族乡贤长者,此时,戴着大红花坐在第一排的周超颖显得有些另类。“几个月便修编完族谱,而且准确率高,费用还很省,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寇氏宗亲对于周超颖的工作很是满意。
宗亲氏族的肯定让周超颖备受鼓舞,更找到人生的价值。“我将用我的余生做好这件事。”周超颖语气坚定地对记者说。为此,不久前,他与开闽姓氏文化研究院达成合作,欲将开闽姓氏的族谱馆设在永春。同时,在不久将来,设立姓氏博物馆,后续还将结合DNA检测技术为更多世系丢失的宗族提供寻根问祖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