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称 雄 德业馨香——文杰状元黄仁颖

泉州企业家杂志

文章称 雄  德业馨香——文杰状元黄仁颖文杰状元黄仁颖

立心立言立功,在那个时代,黄仁颖能够做到文章德业双馨,实属不易!

黄仁颖(900—972年),字福佑,又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祖籍三山莆阳(今福建莆田涵江黄巷),后来他的父祖因故将家迁入福建晋江潘湖。算起来,黄仁颖是唐朝御史黄滔(840—911年)的庶孙。他的父亲黄珦(870—949年),字玉卿,曾任官大理评事;母亲欧阳氏,胞弟黄仁愿。

黄仁颖自幼敏慧,喜好文学,善作诗文,少年时就树立大志。后梁贞明四年(918年)戊寅科,黄仁颖以学究及第,当时他还未满18岁。因为同乡陈逖这年考中进士科状元,黄仁颖深以自己明经及第为耻。经过刻苦努力,黄仁颖终于在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即丁亥年(927年)登状元第。此前一年(926年),泉州府文庙庭院内的那株皂荚树又长出一荚来,民间纷传,泉州士子有人要中状元,黄仁颖果然不负众望夺魁。

得中进士后,黄仁颖回乡祭祖,叩谢亲恩,辗转一个多月,才赶赴后唐京都洛阳,经吏部考选后,方被授予官职。刚开始他被授编撰、校书郎。其实,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荒淫废政,以宫中演戏的伶人为官,那些人弄权苛敛百姓,致民怨兵变,大将军李嗣源借机夺权,并在洛阳即位。经丞相冯道辟荐,皇帝才得识状元黄仁颖,特召他入洛阳凤阁辅助,并赐他为护銮学士。

可惜的是,唐主行武出生,大字不识,而枢密使安重(宰相)也识字不多,文化水平不高,奏章常读不通。明宗无奈,只得设置端明殿学士,黄仁颖成为最佳人选。其后他又历校书郎、迪功郎、四门学士、内阁中书舍人、端明殿掌院学士等职,负责通读并协助朝廷处理奏章。黄仁颖在京都为官十年,素性清俭,“门无私谒”。也就是说,他为人清廉正直,从不让人私自上门拜访。因权臣安重的排挤,曾被贬为中书舍人。长兴三年(933年),唐主明宗病殁。第二年,闵帝李从厚即位,朝政由宰相冯道与赵凤主共同主持。黄仁颖此间被升任为主客郎中,接着受封为后唐节度使,后累官至端明殿掌院学士。长兴四年(934年)闵帝义子李从珂发动兵变,攻入洛阳篡位,起兵晋阳的李嗣源女婿石敬瑭起兵抗命,以割地向契丹辽太宗耶律德义称臣求援,大败后唐军队于晋阳,后唐至此灭亡。石敬瑭被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这就是后晋王朝。

当时,见朝政无所建言,黄仁颖大失所望,于废帝清泰四年(937年)辞官告归,在晋江潘湖欧厝里隐居。南唐建隆十二年,也就是北宋开宝五年(927年)十一月初五日,黄仁颖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二岁。南唐李煜帝很欣赏他的才识能力,特赐他谥号为“文杰”,并赐祭葬于晋江狮山东峰南麓。他的后裔或以欧阳为氏。有《黄状元文集》五卷行世,其诗《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缥缈空中丝,朦胧道傍树;翻兹叶间吹,惹彼花上露。悠扬丝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计脱缠绵?天长春日暮。”表达他郁郁不得志的情怀。时泉士多工于文学,而能为文者,必称欧阳詹;能学者,必言黄君仁颖。欧阳詹以文行称于八闽,黄仁颖以学节显于世。据传,宋重和元年,晋江潘湖族人为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鑫的状元黄仁颖,继承和发扬欧阳詹的爱国爱乡精神,特建潘湖仁颖书院,以纪前贤。

黄仁颖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的长女、欧阳郴妹欧阳氏,其故宅在潘湖口仁颖书院,卒后葬福建晋江潘湖狮山头状元岭。黄仁颖有儿子三人,长子欧阳愝(欧阳修曾祖父本姓黄)因年幼家贫,无力攻书,遂赘于舅父吉州通判欧阳郴家为养子(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随母姓。他是南唐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仁颖次子黄伛,徙居莆阳太湖,季子黄佢析居泉郡的龟山,这几人都是泉州乡贡进士。仁颖外孙三观、旦晔,外曾孙修。

黄仁颖状元处于五代十国纷争时代,家况清贫,无奈让长子黄偃寄养于舅父欧阳郴家随母姓。欧阳偃勤学苦读,最终考取“泉郡乡贡进士”。另外,据考证,《泉州最早摩崖木龙石刻》作者也是欧阳偃。1999年文史专家发现泉州最早的一方摩崖“木龙石”,经过将近十年的考证,多方探寻,终于确定,这方迄今为止泉州地区发现的、最早摩崖石刻的真正作者,是欧阳偃。据泉州清源山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他们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开元寺保存的一件唐代文物中获得灵感,破译出石刻落款的最后一个字。开元寺的这件文物一件是六角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构件,经考证经幢是卢准等三人募缘拾二千文树立的。经幢有篇序文,叙述了佛顶尊胜陀罗经是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从而也印证了唐朝泉州被誉为“泉南佛国”这一历史现象。经查,经幢的书写人中“泉郡乡贡进士欧阳偃、沙门文中共书”等,经泉州专家学者们综合以往的各类考证,最终确认木龙石刻的作者,就是泉郡乡贡进士欧阳偃其人,宝箧印陀罗经幢的书写和镌字人、书写人也是“泉郡乡贡进士欧阳偃、沙门文中共书”。《闽中金石略》认为,“一石而两人合书,亦为罕见”。应当说,泉州仕进文人为佛教经幢作书,对佛教在泉州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本文摘自《泉州状元录》

[责任编辑:陈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