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师范学院:传承弘扬创新 醉美闽南风情

泉州企业家杂志

泉州师范学院:传承弘扬创新  醉美闽南风情图为泉州师院创作的南音新作《凤求凰》参加世界南音大会唱。 蒋双霖/摄

泉州企业家杂志(本刊记者  赖燕兰)勤劳的惠女形象抱枕、长达13米的《泉州中山路风情长卷》手绘画、独具闽南元素的毕业摄影展……又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学生们的毕业作品纷纷出炉,泉州师院又刮起了一阵浓浓的闽南风。

《陈三五娘》成毕业生论文研究的“香饽饽”

得益于泉州历史文化特色,泉州师范学院的闽南文化研究起步较早,并逐渐成为闽南文化研究的学术宝地。泉州师院教务处处长黄科安告诉记者,泉州师范学院的闽南文化研究起步较早,并逐渐成为闽南文化研究的学术重镇。1983年,学校成立地方史研究室,出版刊物《泉南》;1996年,建立泉州学研究所;2008年,获批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透过这些学术平台,一批热爱闽南文化的学者掀起研究“泉州学”的热潮。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落户泉州师范学院。学校在已有的学术积淀基础上,经过跨学科组建团队,形成6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即闽南方言与闽南思想文化研究、南音研究、闽台戏曲与华文文学研究、闽南族群迁移与家族文化研究、闽台民俗文化与信仰研究、闽南视觉文化拓展与研究。

其中,长期关注传统文体研究的黄科安领衔的闽台戏曲与华文文学研究团队逐渐将关注点转向泉州地方戏曲研究。

黄科安是泉州安溪人,小时候,他看《陈三五娘》手抄本看得入迷,看到陈三骑着白马路过五娘的阁楼下时,在阁楼上的五娘用自己的手帕包着连理荔枝抛给陈三的情节,那画面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而关于“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学术空白,他极力想填补这一缺憾。2011年,他主持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及其当代意义研究”,圆了他儿时的梦。

让黄科安又惊又喜的是,近几年来,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上也主动研究《陈三五娘》。其中,2011级有个学生为了研究《陈三五娘》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的对比,在论文选题之前,专门打电话请他指导。《陈三五娘》一时间竟成了学生毕业论文研究的“香饽饽”。

把巷子里的南音唱到课堂

走在泉州的小巷,也许你会听到巷尾传来悠扬的南音。南音发源于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

2003年,泉州师院把巷尾里的南音搬到了课堂,设立南音专业,首次将中国民间乐种引入高校本科专业中,专门培养既有音乐理论基础又懂得泉州南音演唱演奏的人才,让泉州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了可能。

为了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扬南音,2011年,泉州师范学院在南音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泉州南音学院,获批南音专业硕士学位点,成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首批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点的高校之一。

南音硕士专业成立以来,泉州师院的研究生们在国内外诸多文艺展演、文化交流活动、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如到联合国总部参加“中国一日——重返泉州”文化展示活动,参加中日韩2014“横滨艺术故事”大学生峰会、“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系列活动,赴台湾金门、新加坡等地参加文化交流展演活动……

其中,2015年,由泉州师院组织实施的南音新作《凤求凰》在泉州梨园剧场惊艳亮相,与以往的南音作品不同的是,南音新作《凤求凰》采用了当代的审美演绎传统的南音艺术,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彰显南音的美学特质和独特的乐器及演出样式。

对南音专业的学生们来说,从往常正襟危坐的传统表演形式变成动态的舞台表演,是一次不小的考验。每天排练时间从早上七八点开始,持续到晚上,排练可谓困难重重。整场表演一个半小时,还需要侍女长时间跪坐,许多女生的膝盖都肿了,甚至连腿都抬不起来。

闽南元素镶入作品创作

为了更好地发扬闽南文化,近年来,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自觉进行闽南(泉州)文化元素的设计实践与研究,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自从2004年以来,不仅开设了闽南(泉州)文化元素创意设计课程,而且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也选择与此相关的课题。

目前,美术与设计学院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闽南(泉州)文化元素设计案例,不但在一年一度的毕业设计展上获得了业界人士的充分肯定,还在历届厦门文博会举办的两岸高校设计展上获得多个奖项。

泉州师院艺术设计系主任陈学君表示,学生虽然有些设计作品尚不成熟,但其中不少方案具有市场开发价值,常有企业负责人与学生商谈设计方案的转让办法。

在今年的毕业作品中,学生们也把闽南文化元素加入其中。其中,泉州师范学院2012级美术专业学生陈若凌在9张宣纸上作画、以上千张照片为素材、历经1年多进行创作,一幅长达13米的《泉州中山路风情长卷》让许多人叹为观止。

这幅长卷展现了泉州市区中山路泮宫口到钟楼路段的繁华街景,画中红砖古厝、路边绿树、路上行人栩栩如生。陈若凌是晋江安海人,中学时就很喜欢闽南文化,课余时间喜欢到处拍摄一些红砖古厝。读大学后,她经常和同学去中山路逛街。穿行在古老的骑楼中,忘神在车来人往中,对多元文化融合的感受更加深刻,她越发觉得中山路正是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缩影。于是,她萌生了把这种市井风情凝固成图卷的想法。

在导师黄坚的指导下,她用长卷的方式来反映中山路风貌。经过1年多的辛苦创作,陈若凌终于完成这幅长13米、宽0.4米的《泉州中山路风情长卷》,让人们重新见证“市井十洲人”的盛况,品味泉州古城的繁华。

[责任编辑:陈玉玲]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