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新常态,你准备好了吗?

泉州企业家杂志

泉州企业家杂志 记者 吴沿报道)11月间,笔者赴四川成都公干。与四川省闽南商业联合会的执行会长、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监事长等诸多在成都的泉州企业家不期而遇。座谈间,许多阮厝人道出了久结于心的困惑:在中央以“零容忍”姿态反腐的当下,企业该如何与政府相处、如何与官员相处?

不少企业家抱怨说,现在找政府官员,表面上看客客气气,可给人的感觉就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有时候,想向官员请教些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官员们总担心跟企业家交往过密、沾上钱权交易的嫌疑而退避三舍。

近期,“八项规定”成为新闻热词,各级纪委时不时通报有关案件,反腐警钟不绝于耳。人们难免会想,在这样的政风“新常态”下,企业家该如何与政府相处?政企间的“新常态”又该是怎样的呢?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征、四大机遇都有待企业的积极理解和认真实践。若企业家因这些困惑而裹足不前,这应该不是“新常态”的本意吧!

其实答案已是显而易见,让我们来梳理梳理: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曾为“官商交往”划出了明确的底线:要交往有道,相敬如宾,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

——2014年以来,国务院为还原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大刀阔斧推进了一系列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先后分7批下放了632项行政审批。9月,国务院审改办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些下放和取消的项目多聚焦于投资、创业、创新、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含金量在不断提高,意在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

……

不论是政策导向所传递出的强烈的“激发市场活力”的信息,还是总书记明确的“官商交往有道”的底线,没有一条是排斥、否定政企互动的,问题在于政企之间在“新常态”下该如何互动。

我们不妨来抠抠字眼,比如“相敬如宾”,从字眼看,相敬如宾的主体与客体应该是彼此平等、彼此尊重的,用之喻政府与企业,二者应该是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的主客体。若对应于现在国家所倡导的政企关系,则可以表达为政府是服务的主体,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二者各居其位,各司其职。

企业要真正成为平等、被尊重的一方,就应当力争成为有足够话语权、足够影响力的市场主体、创造财富的主体。企业,不该是热衷于钱权交易、以钱铺路,从官员手中换取优惠政策、内部交易的依附角色,而应该成长为通过产业研究、实业探索、建言献策影响政府决策的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只有这样,企业家们才能真正被“相敬如宾”,而不会沦落为某些官员的“跟班钱袋子”。

泉州,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在泉州,民营企业与各级政府之间形成了比较默契的、相对良性的政企互动氛围。得益于这种良性互动,泉州一次次地化危机为时机,顺利地度过了一波又一波的宏观调控、经济危机。

尽管不少民营企业家出身草根,相较科班出生的企业家略疏于政策研究、导向揣摩,但多年的市场打拼经验,早已让他们擅长观表象、走夜路、调方向。

诚如本社社长黄敬在与四川乡贤们座谈时所提到的,当下的企业家,仍要擅长公关,但所要公关的是公“国家政策”之关,而非公“钱权交易”之关。应当把研究“经济新常态”的有关政策“虚功做实”,适应国家政策转变的大趋势,同步转变,而不是按老套路出牌,老办法走路。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