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史钩沉:泉州与马来西亚

泉州企业家杂志

作为“海丝”起点,泉州与马来西亚自古就有贸易往来。早在唐时,已有很多泉州商人“竞相率渡海”前往贸易,有的还在当地定居,与当地居民通婚。时至宋代,随着刺桐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两地间的往来也愈发密切。而追随郑和七下西洋的大量泉州人及其后人们亦循着海上丝绸之路,在马来西亚生根发芽。时至今日,有100余万泉籍华侨华人生活在马来西亚,占全马来西亚华人总数的七分之一。日久他乡成故乡,纵观近现代以来,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奋斗的同时,践行着自己的梦想,也慰藉着各自积蓄一生的爱国爱“乡”之情。

林连玉:致力于华文教育的“族魂”

在马来西亚有这样一位华人,他被誉为在马华人的“族魂”,一生奉献于华人教育和民族平等,为争取华人的民主权利不惜牺牲、以死抗争,堪称华人表率。此人就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工作者、教育家,1901年出生于永春蓬壶的林连玉,原名林采居。他坚持“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信念;致力维护华文母语教育和积极争取把华文列为马来西亚官方语文之一。

林连玉自幼聪敏好学,曾以破纪录成绩毕业于集美学校师范部文史地系,又打破先例受聘留校教书。1927年,因时局动乱,陈嘉庚关闭学校,林连玉只好远赴马来西亚向陈嘉庚请愿,争取复校。而成功说服陈嘉庚后,林连玉在族兄的安排下到马来西亚的一所中学任教。从此,他先后在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几处学校教书,在中国与南洋两地来回,开始了他一生的传奇。

1935年,林连玉受邀至吉隆坡尊孔中学执教,一直到1961年8月因为华人争取利益而被政府驱逐离校为止。

1941年,日本侵入马来西亚,学校停课,林连玉即加入了英国殖民政府组织的吉隆坡战时救伤队,救死扶伤,并在1942年随英国军队撤退至新加坡。整个马来西亚落入日寇之手后,他隐姓埋名,在吉隆坡农村中以养猪为生。

日本投降后,马来半岛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三年零八个月中,有些儿童被迫接受日军的奴化教育,更有许多学童流落街头,为非作歹。马来西亚华人几十年来辛苦集资筹建的华文中学、小学近乎毁于一旦。为了复办尊孔学校,林连玉毅然把抗日期间所饲养的猪只全部变卖。当时猪价每担170元左右,为了尽快出手,林连玉不惜以120元的价钱贱卖,日夜奔忙,出钱出力,由小学而中学,把尊孔学校重新恢复起来。

爱之深,则责之切。林连玉对马来西亚这个多民族殖民地的国家独立和各民族的权益具有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他为马来西亚摆脱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而奔走呼吁;为华裔争取出生地公民权,为华文、印尼语文也列为官方语文,特别是为维护华文教育的正当权益而全力以赴,奋斗不息。1948年5月,他以任教的尊孔中学为基地,倡议组建吉隆坡华文学校教师公会筹备会。1950年11月,他出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一直蝉联至1960年8月,前后达10年之久。为增强力量,进一步团结各州华校,他又以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名义发出倡议,召集全马来西亚各州16个单位教师代表,于1953年成立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被选为主席,连任8年,直至1961年因为华人争取权益而被褫夺公民权……在记载林连玉的各种资料里,虽对林连玉当时的处境常是轻描淡写或一笔带过,但是,联系当时的背景,林连玉领导的“教总”面对的对手不仅有巫统(马来民族统一机构),更有战后重返马来西亚的英殖民政府。无论是“华人的公民权”,还是“华人以华语为母语”等权益,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想象,林连玉在马来半岛的这一场场“战役”,虽不动刀子不见血,却无处不是刀光血影。他用整个生命的厚度支撑起了“威武不能屈”这五个字。

在马来西亚著名学者郑良树先生所著的《林连玉评传》里,他这样评价林连玉:“从建国以来,华族社会尽管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情,但是,那些都只是供‘白发渔樵江渚上’闲聊的资料。在青史的记录里,华族社会几乎一直在交白卷。司马迁当年撰述史记时,把万世师表的孔子升入世家;如果今天要我来撰述大马华族史的话,我会把林连玉先生从列传里编进世家的第一篇……华族社会已经在白卷上写上第一名人物,一位秉承及发扬华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人物。”

注:1963年,马来亚联合邦与新加坡、南中国海彼岸的沙巴及沙捞越组成了“马来西亚”。

郑成快:支持民主革命的一代侨领

辛亥革命时期,有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侨和留学生感愤清廷腐败,谋求民族振兴,出资出力支持民主革命。孙中山先生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对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员和华侨论功嘉奖,这其中就有永春籍华侨郑成快。

郑成快又名捷登,字奕良,号宏业,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生于永春县桃城桃东村,年约20时南渡马六甲。他初到马六甲时以种菜养猪、砍柴烧炭度日。19世纪末,开始致力于种植业。先是向殖民当局申请开垦荒山种植木薯。后来响应陈齐贤、曾江水等福建同乡发起的种植橡胶运动,与友人合资在柔佛拉美士垦荒种植橡胶与木薯,建立木薯粉厂。至20世纪初,郑成快在柔佛的拉美士及拉美以北的丁郎等地沿柔佛河及其支流两岸开辟泉兴山、泉成山橡胶园和木薯园万(英)亩,又在丰盛港北区首栽油棕万(英)亩,先后建立橡胶加工厂、棕油厂,成为马来西亚橡胶、油棕种植先驱之一。由于他的率先开发,使柔佛东部海岸这片荒地成为闻名遐迩的丰盛港,他也被当地人民所推崇,尊为港主。可见他对当地开发的贡献。

1905年,郑成快参加中国同盟会,并被推选为马六甲支会副会长,前后捐助革命经费五六万元。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授予他二等奖章。1913年,袁世凯窃国,革命党人黄兴、许崇智等数十人到马六甲避难,郑成快不畏风险,让他们避居在兴泉山橡胶园1个多月,并设法向日本领事馆申请护照,让黄兴等人转赴日本。还继续筹款支持国内反袁斗争,先后获云南都督府颁发的“拥护共和纪念章”和国民政府授予的“热心爱国”三等奖章。

在郑成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近代华侨们对祖国对侨居地的感情缩影:对祖国,郑成快捐资支持民主革命;对侨居地,他一样不吝钱财支持兴教育才。在马来西亚先后捐资参与创办培风、培德、育民、平民等学校,曾任培风学校总理财政10余年,对培风中小学倾注大量资金和心血。民国7年(1918年),他捐资泉州培元中学建校舍,该校将一座教学楼命名为“郑成快楼”。同年,他带头捐资1万元,在永春东门倡办鹏翔小学。此外,还先后捐款给永春育贤中学、新加坡俊源学校和马来西亚昔加挽培正中学作为办学经费。1929年他在马来西亚去世后,俊源中学特建“成快馆”作为纪念。

林梧桐:获封“爵士”的大马赌王

在马来西亚有这么个说法:不来云顶,就等于没有来马来西亚。

云顶即是马来西亚最大休闲胜地云顶高原,它的创办人林梧桐,人称“游乐赌王”, 1918年出生于安溪。

19岁那年,日本入侵中国,林梧桐决定下南洋,飘洋过海远赴吉隆坡谋生。日军投降后,马来西亚重建,林梧桐抓住商机,四处奔波,四处投标,买进不少旧机械,翻新后再以两三倍的价格转卖。时逢战时废弃的锡矿和胶园纷纷重新开张,正对重型机械需求殷切,所以生意好得出奇。就这样,林梧桐从买卖废铁和二手机械生意起家,直至1965年投巨资打造云顶高原已积累了足够的资本。

也许你很难想象,50年前的云顶是没有人迹的原始雨林,而今它已经成为马来西亚最富盛名的旅游观光景点,为了这个梦想,林梧桐倾注了半生的心血。1965年8月8日,林梧桐率队开进云顶,挖山筑路,掀开了发展云顶高原的序幕。

“当时,10个人知道10个人都说我会破产,说没有人会做也没有人能够做。”但林梧桐从没萌生过退意,他已习惯在别人的嘲笑中前行。为了云顶,林梧桐投入自己此前所赚到的全部的钱。从1965年开建到1971年营业,整整7年云顶只有支出没有收入。更为艰难的是,期间,他还曾因为甘姆布水利灌溉工程一度陷入经济拮据的困境,个人的健康也曾经几次亮起红灯。当他邀请一班好友投资入股时,也被婉拒,并劝他放弃计划,甚至嘲笑他是疯狂的人。即使在1997年,林梧桐仍然坚持开展兴建耗资数十亿林吉特(马来西亚货币)的云顶第一世界酒店与广场。许多唱反调的人与抱怀疑态度的投资者曾质疑,为何在经济萧条期还要搞发展。他的回应是:“在这个时期,工资比较便宜,熟练技工也比较容易找,而且在这艰难的时刻大兴土木有助于制造就业机会及刺激建筑业。”

1969年,马来西亚国父、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亲自批准云顶高原酒店开设马来西亚的第一个赌场。云顶因此成为了马来西亚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拥有执照的赌场。

1971年,林梧桐将云顶有限公司在吉隆坡上市。1989年他重组了业务,成立名胜世界有限公司接手管理云顶的所有旅游业务,并于当年年底将“名胜世界”正式在吉隆坡挂牌上市。

如今云顶已发展成为一个涉足旅游、博彩、房地产、海上邮轮等多种业务的多元化集团,实力足以与任何一个国际级财团对垒。林梧桐本人也曾多次荣获业界殊荣,被评为“最佳雇主”及“产业风云人物”等。1979年,为了表彰林梧桐对马来西亚国家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国王封赐他为爵士。财富杂志《福布斯》公布的2006年全球250个亿万富豪名单中,林梧桐榜上有名,其个人净资产高达43亿美元(约63亿新元)。

2007年10月23日,林梧桐与世长辞。时任首相阿都拉形容林梧桐去世对国家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损失。他说,林梧桐是个坚忍不拔的企业家,在各个工业领域为马国经济贡献良多,也是为人所熟知和公认的慈善家。

马来西亚执政联盟国民阵线的华人执政伙伴、马华公会总会长黄家定赞扬林梧桐生前对马来西亚经济和旅游业作出的贡献。黄家定说:“将荒山野岭开发成为旅游胜地,同时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人们将永远缅怀他的功绩。”他指出,林梧桐是大企业家,他所贡献值得马国人民、尤其是华族引以为荣。他也感谢林梧桐对慈善和教育所作的重大贡献。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