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第十八中学劳动教育基地 为学生讲解植物生长知识

安徽日报

“老师,要是把西红柿苗的顶摘掉,旁边伸出更多的枝蔓,会结更多的果实吗?”

“你可以尝试一下,但要注意保证每个果实都能得到充分的生长素。”

近日,记者来到亳州市第十八中学劳动教育基地的试验田,看见生物老师薛斌正在给高二年级的学生讲解植物生长知识。

试验田里,记者注意到,经过同学们的悉心照料,黄瓜、西红柿已经结出果实,生菜绿油油的,辣椒、向日葵长势很好,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认真观察。

去年以来,该校把课堂从教室搬到试验田,把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既加深了同学们对农耕文化、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又锻炼了劳动能力,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薛斌对记者说。

“看啊!我的西红柿已经挂果了。”学生陈文婷对记者说,她非常喜欢劳动实践课,与同学们一起在试验田里种植物,还写植物生长日志,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能更好地理解书本上关于光合作用、有机物分解利用等知识。

“拿树叶堆肥来说,它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对树叶等有机物进行分解,将落叶中不易被利用的‘养分’转变成可利用的形态,其中涉及到很多生物、化学知识。”趁着学生们兴趣正浓,薛斌讲起书里的知识点。

去年秋天,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树叶堆肥。他们发现堆肥的温度受季节和土壤影响较大,不同的树叶堆肥的效果也不一样。大家不断摸索调整,最后不仅堆肥成功,给试验田的植物提供了充足养分,还将此次实验报名参加亳州市科技创新大赛,获得集体二等奖。

植物的果实如何才能又多又大?怎么用无污染的方式防治病虫害?薛斌告诉记者,这些问题都和科学知识紧密相连,学生在试验田内实际操作的过程就是他们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体验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