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数字智能雄安雏形渐显 未来之城正变成现实

河北日报

五年风雨无阻、日夜兼程,河北雄安新区这座现代化新城雏形渐显。

与拔地而起的雄安新区物理城市共生长、相伴随的数字智能雄安,同样在拔节生长,并以骄人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3月27日,周日,一辆无人售货车缓缓行驶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的道路上,车身右侧是透明的,可以清楚地看见里面的货物,车身后部有醒目的二维码,下方写着“扫码即停”。不断有行人用手机扫码、选货、付款、取货。一个停车场上停放有四辆无人驾驶接驳车,工人正在调试。他们说,这些车很快就上路,取代现在的人工接驳车。

每天开车上班的王茜女士,现在不开车了。她说:“坐公交上班比开车方便多了。家门口就有公交站,每天通过手机可以实时看到公交车的行程,踩着点出门,走到站点上车,一分钟都不用等。比开车方便多了,省时省心还省钱。”

“未来,只需坐在办公室里轻轻点击几下鼠标,即可完成企业迁往雄安新区的申请、落地工作。”这一幕,有望成为北京疏解企业办理迁移业务时的常规操作。

“雄安新区将于202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企业跨省迁移全程网办,为北京疏解企业提供开办、变更、迁移和注销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网上便捷服务。”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副局长齐振家表示,2022年两地企业档案将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实时互查”、企业迁移免迁纸质档案的基础上,搭建企业跨省迁移网办平台。届时,企业经办人足不出户即可网上办理企业跨省迁移全部业务。

五年拔节生长,一座数字智能雄安初步长成。让我们去触摸、勾勒数字智能雄安的建设脚步,分享一座智能城市从零起步的成长故事。

构建完备的规划体系,以顶层设计为引领,数字智能雄安从高起点规划起笔

对于数字智能雄安的建设来说,和雄安新区一样,也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

2018年4月,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推动全域智能化应用服务实时可控,建立健全大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

在“一张白纸”上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智能城市,成为雄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高点定位”之所在。先规划好每一步每一程,坚持“规划优先”这样一个先进的理念,至关重要。而且,规划一定要高起点、高标准,一定要体现前瞻性、引领性。

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依据,雄安新区花大功夫、大气力编制了数字智能城市的专项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和河北省政府审定的《河北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成为新区数字智能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以专项规划为纲领,雄安新区制定印发了《河北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之后又制定实施了《智能感知工程部署实施方案》《城市大脑工作方案》《河北(雄安新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分别从全域智能感知终端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城市大脑体系等系统平台架构,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等三个维度,形成了从硬件到软件、从现实空间到数字空间、从建设到发展的全方位实施路径。

相对于国内外其他城市,由于其物理城市已完善,他们的数字城市建设更多的是把数字及智能化内容和应用叠加到城市中,而雄安的数字智能城市建设,可以从零开始,具备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相互共融、共同成长的先天优势。这一先天优势,使得雄安新区数字智能城市建设规划站位高远、独具特色。

“站在2022年回看,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初,为一座城市谋划数字智能建设规划,是零基础、零起步,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无任何规章可遵循。”新区党工委一位负责人说,当时把数字城市规划写入到规划纲要中,超越了很多人的认知,难度是可以想象的。当时数字孪生、区块链、大数据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概念、一种时髦词汇,尤其是区块链,作为一项新技术刚刚出来,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区块链,在制定专项规划时,有些专家对此也很犹豫。

2019年,一整套完整的规划体系成为数字智能雄安建设发展的法律依据。数字智能雄安建设和物理城市建设,同步迎来高标准开建的起步时刻。

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决定高质量,数字智能雄安怎么建?有一条是坚定的,必须是标准先行

标准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竞争力最核心的内容。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决定高质量。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着主动权。标准是生产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

“规划制定出来了,雄安数字智能城市怎么建,我们一直在探索,但有一条是坚定的,必须是标准先行。对一个城市来说,标准犹如种子的基因,基因好,才能长出好苗来。数字城市建设不能是零散的孤立的,想到什么建什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考虑。要是没有标准先行,难以想象雄安新区数字城市会建成什么样子!”雄安新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对数字智能雄安建设“标准先行”有切身的体会。“雄安新区的建设林林总总,涉及方方面面,如何避免各有各的标准,各自为政,必须在建设之初就要把标准制定放在前面,从标准的维度去架构一个城市的框架,否则,就要走弯路,甚至失败。”

继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获批后,201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出,“赋予雄安新区地方标准制定权限,构建适合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201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创造“雄安质量”,建设雄安标准体系实施方案》,提出“支持雄安新区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加快关键标准的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2019年底,中共河北省委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要求,抓紧建立雄安新区智能城市标准体系,提高雄安数字智能城市建设质量水平。

一系列赋能政策的密集出台,催生了雄安新区构建适度超前的智能城市标准体系总体布局。

雄安新区邀请邬贺铨、吴曼青等院士专家支持指导,上千名专家参与研究,紧扣上位规划,对标对表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以数字城市建设为主题,以应用为导向,突出实用性、先进性,查缺补漏,攻坚克难,构建出智能基础设施和感知体系、智能化应用、安全等3大类12个方面200余项标准的智能城市标准体系总体布局,形成数字智能雄安建设的标准框架。

这部标准体系不仅融入了大数据、云计算、5G、IPV6、区块链等先进的科技前沿技术,而且涵盖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面,保证了物理城市规划、数字城市规划同步落位在一张设计图、一张施工图上。

在标准研制过程中,中国电科、三大运营商等超过40余家国内知名科技企业,清华大学、中国电子标准化技术研究院等10余家科研机构和高校深度参与。坚持先易后难、急用先行的原则,围绕雄安新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标杆工程,研究出台了数字道路、区块链、智慧工地等22项智能城市标准成果,其中8项成功转化为雄安新区地方标准,2项申报为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空白,有效指导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规模化建设。

吴曼青院士说,没有标准就无法构成体系,没有标准就无法实现开放包容,没有标准就不可能生生不息,确保智能城市的不断演进。雄安新区建立了智能城市建设标准框架,出台了一批标准规范,为提升我国智能城市建设水平和建设效率贡献了雄安方案,让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建设者有章可循,运营者有据可依。

3年来,雄安新区已经编制完成52项智能城市建设标准成果,正如邬贺铨院士在雄安新区数字城市首批标准发布会的致辞中所说,“这些标准契合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时序,可以及时用于指导新区规划建设,使新区建设从起步阶段就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数字智能雄安建设大幕拉开、战场摆开。

数字智能城市建设孕育、催生雄安“新基建”,“新基建”为未来之城赋能

千年大计,谋定后动。

2019年,雄安新区实现以规划为中心向以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集中开工建设。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数字智能城市也进入建设阶段。

雄安“新基建”应运而生。

“新基建”是什么?

“新基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它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七大方向,涉及诸多产业链,可以催生新业态,培育新要素,开拓新市场,为未来经济赋能。

早在四年前的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获批后,“新基建”在雄安已经呼之欲出。雄安新区“一张白纸”的后发优势和起点优势,是从“新基建”开始展现和发力的。要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必须从新基建开始。

自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之日起,“新基建”就是必备的建设内容,纳入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要求,在全部项目中进行适度超前部署建设。

而且,雄安新区的新基建是立体的、全面的、兼容未来的,它不仅包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还更加突出包括感知体系、数据融合、网络信息安全在内的虚拟空间设施。从地下空间、轨道管廊到地面道路、淀泊河流,再到建筑楼宇,雄安新基建布置的感知终端、智能终端和物联网络,犹如城市的一个个神经末梢,使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具备了感知和温度,变成一个智能生命体。难能可贵的是雄安的新基建还进一步扩宽数字孪生的内涵与外延,为未来发展预留出空间。

回忆起三年前开始新基建时,雄安新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十分感慨:“雄安新区要在一张白纸上新建一座城市,具有从零起步的后发优势,有条件也必须实现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坚决不能走先把物理城市建起了再补新基建的课。但是,新基建的难点在于,搞传统基建的规划院、设计院、总承包单位、施工建设单位往往不懂新基建,而懂信息化、智能化的单位往往又不懂施工图设计和工程施工。”

“四个同步”解决两张皮问题,是雄安新基建的重大创新。为彻底解决懂传统基建的不懂智能化,而懂智能化、信息化的单位往往又不会新基建设计和施工,雄安新区把智能化技术和应用渗透到所有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全过程,坚持“四个同步”原则,即智能基础设施与住房等建构筑物建设同步,各类数字基础设施部署同步,感知体系、通信网络、计算设施建设同步,智能化应用与硬件设施同步。

新基建项目审批、建设、验收、管理制度形成,有力地推动了雄安新基建项目的落地实施。自2019年起,雄安新区就在新基建项目推动过程中研究建立了规划设计、投资立项、建设管理等环节的管理机制,在审批管理、招投标、评审全过程进行了重大创新,建立了数字化的审批、建设、验收管理制度,在规划设计之初植入新基建的因子,进行超前部署建设。在项目招投标公告中明确要求项目内容需充分考虑数字化、智能化要求,项目评审全过程都针对新基建内容进行审核并出具意见,明确新基建的建设要求、内容和标准,要求第三方机构在可研报告编制过程中增加智能设施专篇,设计文件不达标,没有智能化内容不予审批。

推动新基建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使得新基建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大幕一开启,就与传统基建紧紧捆绑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实现与传统基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推进。

五年不舍昼夜,五年励精图治。

在目前已开工和即将开工的200余个重点建设项目中,都含有新基建内容。截至目前,雄安新区5G、城市大脑、城市计算中心、数字道路等智能基础设施累计投资额超过100亿元,新建区域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超过90%。

五年时间,雄安新基建初步完整地搭建起一个数字智能生命体。以城市计算机中心,块数据平台、城市物联网平台、视频一张网平台、CIM平台四平台为核心“一中心四平台”的城市大脑体系基本建成并运行。这不仅是新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反过来又成为保障雄安新基建健康有序发展的公共平台。

五年新基建,雄安新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的城市,第一个全域按照绿色标准建设的城市,第一个全域按照智能交通布局的城市,第一个全域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城市。

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为“雄安服务”“廉洁雄安”插上技术的翅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雄安新区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大胆实践,用三年时间,开发了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底层系统,即“雄安链”,这个第一个城市级区块链底层系统,在区块链领域烙下了深深的雄安印迹。“雄安链”融合上百项服务功能,基本建成了工程建设项目、住房、产业、疏解四大区块链互联网服务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特别是区块链的不对称加密、智能合约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新区从源头上实现了各类数据的汇聚融合并相互打通。

区块链的优势,为雄安新区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目前,雄安新区政务服务已经全面实行函证结合、容缺后补、备案承诺制,让建设项目开工审批环节由数十个减少为4个。雄安新区本级行政许可事项已全部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办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上线运行,95%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审批流程“并联”协同推进,初步实现了不见面审批,不仅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不跑腿,更进一步让“数据少跑快跑”,实现个性化精准定制服务、上门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数据融合、数据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前提。雄安新区利用区块链实现数据安全交换、有效共享,底层数据平台已经汇聚各类政务数据、社会数据近200亿条,数据交换共享7000万次。同时,还利用区块链加密技术为企业/个人建立了“数据保险箱”,有效解决了数据确权的问题,真正做到了“还数于企、还数于民”,同时又做到了“取之于企、用之于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区块链赋能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当前,雄安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关键阶段,工程项目多,投资体量大,从业主体多,业务流程复杂,资金流向监管难。巨大的资金投入,使得雄安质量、雄安服务、“廉洁雄安”建设成为雄安新区一刻都放松不下的弦。

雄安新区开发使用的征迁建设资金、工程建设资金区块链管理系统开创了财政资金链上支付的先河,实现资金拨付一键式“穿透式”管理,资金支付效率提升80%以上,拨付资金19万笔,累计拨付金额近1200亿元,未出现一笔资金安全问题,是廉洁雄安、透明雄安的重要实践。

通过块数据平台完成区块链资金支付系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等10余个信息系统的全量数据线上整合,在技术上,打破了过去线下监督“发现问题难、间隔时间长、覆盖领域少”等痛点难点问题。资金、项目、物资、决策、权力等数据全覆盖,形成了“数据分析、发现问题、调查处理、及时预警、推动整改”的闭环监督链条,让权力在数据面前清晰、透明、规范运行。

项目建设互联网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住房互联网平台、疏解互联网平台四大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数据的汇聚融合,极大改变了雄安新区投融资的营商环境,基本做到了企业办事、企业贷款即使不进政府门,不进银行门,也可实现该享受的服务都能享受到。

区块链项目互联平台,实现审批要件数字化,打通发改、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业务系统,保障项目审批流程多部门、多环节互联互通,解决审批要件流动难题;发挥区块链技术的多点同步、全程留痕、不可篡改的特点,事前、事中、事后环节跨部门全过程线上化并链上留证,实现“不见面审批”“一站通办”,核发函件一键自动生成;区块链技术对关键环节的跨部门协同效率进行评估,自动识别审批“堵点”,对同类项目投资额进行比对,发现异常差异,识别廉政风险。

住房系统互联平台利用区块链实现不动产登记、预售资金管理、公积金管理、房屋租赁等系统数据的标准化融合,确保真房、真租、真住,加速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租售并举、房住不炒目标的实现,推动了住房制度的变革。

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服务一点登录、一站尽享、一网通办,实现了企业不用进政府、不用进银行即可享受政务办理、补贴申请、贴息、融资贷款等服务。

在雄安新区,一个不断强化“店小二”服务意识的阳光政府、服务政府、便捷政府在“雄安链”上变成了现实。

伴随着数字智能雄安的成长,一座有生命有温度的现代化的雄安呼之欲出,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正变成现实

试想一下,1平方公里有20万个公共传感器,嵌在钢筋水泥里,实时把各种数据传输到数字空间,这个城市是不是就有了感知,有了温度,有了生命?

五年建设,雄安数字城市赋能,一个数字孪生的城市神经网络正在形成,城市肌体每个毛细血管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握中。有了这样的神经网络,城市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成为一个会学习、能思考的城市智能生命体。

这样一个智能生命体必将打造出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

一个智能杆柱改变一座城市的风貌。

在大街小巷,各种各样的电线杆司空见惯。然而,就是这一根根不起眼的电线杆,却让梁智昊博士津津乐道。“在雄安新区,它们不叫电线杆,而叫多功能智能信息杆柱,藏着一座城市的智能密码。它是路灯,同时也是座椅;它可以发射5G信号,也可以一键式报警;它能提供多媒体显示屏和广播,还能辅助交通调度指挥和行政执法;它可以根据环境和天气情况自动调节照明强度,还可以对城市环境相关指标进行实时检测。”在雄安新区,一根根智能杆柱就像站立街头的一双双眼睛、一个个卫士,不休不眠地为“城市大脑”提供着各种数据。雄安新区全域部署的多功能信息杆柱,具有照明路灯、WiFi设施和5G基站、视频监控、充电桩、环境监测、应急信息发布屏、紧急事件呼叫按钮等多种用途,人们可以上网、取电、紧急求助。政府和公共机构可以利用它发布信息,全面保障人们出行安全,提供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

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先行区——容东片区,是雄安新区首个大规模建成区,在容东片区12.7平方公里区域内,目前已完成全域智能信息杆柱立杆3000多个。主干、次干、支路、街巷道路、隧道等全部市政道路,首次全面部署了多功能信息杆柱,摄像头、雷达、5G、边缘计算节点等智能设施,实现图像数据、雷达数据、状态感知数据等交通全量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实时传输,使人、车、路、物实现实时互联互通,加速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是全国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数字道路,将为智能交通、车路协同的技术攻关提供数字试验场景。

除此之外,在容东片区建成区,还安装了25万块智能化水电气热表,近4万路视频和雷达系统,各类传感设施部署近100万个。5G通信在室内、室外、地下空间形成了深度覆盖,宽带网络已实现双千兆入户、万兆入企。

海绵绿地、智能路灯、生态停车场、人脸识别无人超市、无人驾驶汽车……无数智能化应用已经在雄安新区闪亮登场。截至目前,总长度500余公里的全数字道路项目已初步建成,其中包括昝岗片区40余公里、容东片区153公里全数字化道路,220多公里智能化管廊项目,120公里的数字堤坝项目,1000余栋楼宇的7个智慧社区项目等。昝岗、容东片区车路协同示范区已经启动,无人驾驶、智能物联、智能接驳已经开始试验。在容东每平方公里部署19.8万个传感器,约323种。

雄安新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迄今已平稳运行900余天,该系统覆盖园区、楼宇、社区、能源站等场景,接入20余个项目,实现区域内电、水、冷、热等多种能源多表即抄、综合监测、智慧调控、分析决策及智能运维,大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供应可靠性。

在雄安新区,所有政务服务将实现足不出户网上办理,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主动推送、便捷获取。每个在雄安居住或工作的人都拥有一个高度安全、强隐私保护、不可篡改的数据账户,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

在雄安新区,人们已享受到这样的智能交通服务:出门前,打开手机应用,各种路线选择、出行方式组合便展现在眼前,去目的地花费的时间、消耗的卡路里等都会计算出来。通过手机应用可以完成各类交通服务的预约与定制,人们只需要通过手机应用,一键下单、一键支付,便可完成“指尖上的出行”。在雄安新区,需求响应型的无人驾驶定制化公共交通系统已经成熟,乘坐10人左右的智能驾驶车辆,智能生成线路,动态响应需求,为人们提供“门到门”服务,指日可待。

这是一个变革和创新的时代,一切皆可编程,万物均可互联。云上雄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种种全新场景,不断颠覆着我们传统的认知,刷新着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它带来的变革不仅是传统城市规划建设,而且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得城市治理向“智”理升级,城市病可被“智”疗。

伴随着智能雄安的成长,一座植入数字基因的“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正变成现实,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