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上第一堂统计课,关于统计学,他们脑子里会转动什么想法呢?要从中得到答案,身为教员的机会来了。
开学第一课,面对00后的学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快乐学习”。跟学生热络以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要求:请用几个关键词,写出你对统计学的印象。
向学生提出这个要求之前,老师做了一点功课,这就是除了备课,还备学生的花名册。这些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在数学课本接触过统计知识,对统计学并不陌生,留下的印象应是直观的。这些学生的姓名,老师读不准的,一律查准,并用同音字标注在姓名旁边。跟学生第一次见面,如果喊错他们的姓名,这种低级错误,老师不能让它出现在课堂。
两分钟过去,老师邀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他们对统计学印象的关键词。当老师报出这两位学生的姓名时,全班的笑声如春雷响起。这个场景,老师预料到了,因为这是备姓名想要的一个效果。请上台来的两位学生,一男一女,不同名也不同姓,但巧的是,名字同音,一个名为“魏贤”,一个名为“蔚娴”。
两位学生踏着欢笑的声浪,从不同过道走上讲台,一左一右开始了他们的板书。男生写的是“数据”“图表”“分析”,女生写的是“数学”“数据”“收集”。不约而同,两位学生写了3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都是两个字。
老师笑问:两组关键词中,同类项是哪个?学生异口同声:数据。老师又问:数学和统计学有什么区别?学生面面相觑。这时候,轮到老师开讲了。
老师把学生在黑板上列的关键词串成一句话: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它是研究搜集、整理(含图表)、分析和传播数据的艺术和科学。这句话包含了统计思维,也是学习的核心内容。
数学和统计学要怎么看?双方都是独立的学科,都与数字打交道,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散落在中小学的数学课本中。要知道,统计学中的数据是活的,有出生日和出生地,而数学中的数字是抽象的。比如20是一个阿拉伯数字,而20岁是一个数据,是一个不完整的数据。要掌握一个数据的完整表达,就要学习规范的统计语言。
收集数据还是搜集数据?师生们一番推敲,觉得后者更合适。收作业用的是“收”而不是“搜”,搜索救援用的是“搜”而不是“收”,比较起来,“搜”比“收”的难度系数要高,而采集数据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黑板上,老师写的“快乐学习”和学生写的关键词相依相伴。快乐是欢笑,是两个名字的偶然同音,是两个学生同时想到的“数据”。快乐也是悟道,是老师灵机一动,串联学生板书的关键词;是学生投入思考,对“收”“搜”的不依不饶,凡此种种,成为开启统计学之门的钥匙。
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其乐融融中,教与学相长,情与思同飞。(记者 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