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再次报道介绍刺桐古城泉州 诉说千年海丝传奇

央视新闻

在这座城,有伊斯兰教的圣墓,有摩尼教的草庵,有天主教的教堂,有南少林的古刹,有老君岩悠悠千载……千年前的宋元,我们的祖先从这里走向海洋,和世界拥抱。

它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016央视春晚东部分会场所在地。四天后,走进泉州,这座属于海洋的城市。‍‍‍‍‍‍‍‍‍‍‍‍‍

《刺桐怀旧》(节选)

作者/宋祝平

泉州,古称刺桐城。千年前,这里满城种着刺桐,树冠缀满红花,远望似火。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濒临东海的泉州,古代的名字叫做刺桐城。在遥远的公元七世纪,这里环城都种植着皮色青白,干上有刺的刺桐树。夏天,树冠缀满鹦鹉似的红花,远望仿佛是一树火,美极了。可惜,不知什么原因,这种高大的乔木今天在泉州已经罕见。不过,提起刺桐的名字,依然会从历史长河的记忆里,勾起对于刺桐古城的不尽情思。

马可·波罗:若有一只船去基督教诸国,必有一百只船来这刺桐港

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向我们描述了他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从福州到达泉州时的情景:……在五天的末尾,我们到了一个很大很繁华的刺桐城。这里是海港,所有印度的船皆来到这里,载着极值钱的商品,许多贵重的宝石和许多又大又美丽的珍珠。……假如有一只载胡椒的船去亚历山大港或到信奉基督教诸国之别地者,必有一百只船来到这刺桐港。……据商业量额上说,这是世界上两大港之一。

央视新闻报道介绍泉州

△马克·波罗在书中说,刺桐城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港口之一

宋元时,刺桐港帆樯林立、商贾如云,客居数万亚非人

其实,马可·波罗所说,才只是一鳞半爪。当年闻名世界的刺桐港,不仅和印度,也和亚、非各国人民发展着日益频繁的海上贸易和友好往来。从泉州乘船沿着中国的海岸线南下,经过今天的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这大洋上漫长的友谊航线,一直延伸到波斯湾和北非的阿拉伯诸国。这种往来的开始年代,有文字记载的可以上溯到公元六世纪中期的中国南北朝。到了十世纪以后的宋、元两代,全盛时期的刺桐港,帆樯林立,商贾如云,讲着多种语言的亚非朋友,带着恒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的宗教、文明和友谊来到刺桐城客居的竟有数万人之多。

央视新闻报道介绍泉州

△泉州港出土的宋代海船

九日山的石头会说话,讲述千年前送别异国友人的故事

寻找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不妨再到泉州西郊的九日山去。别以为苔痕斑驳的石头不会说话,你看,自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以后,到宋理宗宝祜元年(1253年)的一百多年间,错落刻在岩壁上的许多“祈风碑刻”,就在畅叙友情。这些石刻,是当年送别前来中国从事贸易的亚非朋友乘船回国,举行典礼为他们祈祝顺风的记录。

宋朝清真寺,耶路撒冷人修,仿叙利亚式样,用泉州石砌。

泉州还有一处记录友谊的见证,就是耸立在市区涂门街的伊斯兰教清净寺。寺里的古体阿拉伯石刻,记叙着清净寺始建于回历四百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后耶路撒冷人阿哈玛特出资重修。它的设计,仿自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全用泉州特产的青白两色花岗岩砌成。这古老而又具有强烈异国情调的建筑,竟像是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共同建造的“友好大厦”,携手树立的友谊丰碑。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