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寨,古梅绽放,花讯邀我去重聚。不管事务多冗杂,且放下,虔心赴约。一路上,心如花开。
古梅仙姿凛然,苍劲中透出清气。几十株簇拥丛生,高六七米,抱团撑开一束花冠。万花吐蕊,葳蕤自生光,我沉浸在这繁密的光辉中。梅枝或向上、或横斜、或下垂,古干遒劲有力。缕缕暗香,冷凝而幽静,丰盈而灵动,给这清冷的初春,带来清雅的大欢喜。
走在梅河边,一枝梅从院落斜逸而出,修长的手指拈着鹅黄透亮的花朵,不疾不徐地开着。诗情、画意、清姿、幽色,与冷香一并晕开。河边堤岸怎能没有梅花?瞧,不远处,枝枝条条,蓬蓬黄花细密地漫开去,暗香散开来。潜山市府梅城,依梅河而建,因梅花而闻名。如今,梅花定为市花,这一城一河,岂不欢欣赞许?梅的本事,是一般的花学不来的。谁能在寒风中、白雪下,以弱蕊斗寒霜,傲然独立、不屈不挠?谁又不与百花争春,谦虚高洁、坚贞不渝?只有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她给严寒带来暖意,传春报喜,叫人肃然起敬!
山谷流泉,位于天柱山南麓,清溪镜澈。600米长的石谷沟壑中,留有300余方石刻,时间跨度从唐代至民国,大部分出自朝廷重臣与名流士大夫之手。南宋端平元年(1234),赵希衮等名士来此访梅,留下一首七绝,“扶藜踏雪访梅花,小注青牛处士家。却笑十年萦组绶,何如一夕卧烟霞”,赞慕有才学而隐居不做官的处士,宁受贫寂,不同流合污,与梅花高洁坚贞,同守名节。自宋以来,或更久远,这城里城外植梅、艺梅、赏梅,蔚然成风。“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两任潜山知县,在《画梅》诗中赞曰:“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王安石任舒州(今潜山)通判时,诗咏《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名作刻在世人的心中,历久弥香,永不磨灭。
小城,以花名之。城中一条小巷,叫“梅花小姐”。史志有载,乾隆二年(1737)典史刘维嵩立碑:“悠悠舆论,贞烈留名,梅花遗世,千载余生。”相传,梅花小姐是明代浙江人,随其父袁志刚由朝官受贬来潜山。她知书达理,体察民情,处处为父分忧解愁,受到众人夸赞。某一年,风雨如磐,城池遭受水灾,她慷慨捐资,修筑城墙,使得梅城安然无恙。草木代代荣枯,梅花精神世世赓续。刘兰芝、大小乔、梅花小姐、陈桂珍、夏菊花、韩再芬……这座梅花小城,用她疏影清雅风骨峭峻的气质,影响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奇女子的性灵。
初三月,苍穹一碧如洗,煦日温存,春的讯息扑面而来。天柱山梅园,背倚天柱翠屏,鸟瞰潜水粼粼,梅花一树一树地开放。红梅、白梅、绿梅、黄梅,数不尽绽在枝头,白的像雪、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绿如碧玉,相映成辉,向阳的山坡犹如一幅巨大的梅花迎春图。赏花的人熙来攘往,梅园溢满亲情、友情、爱情,看风景的人也成了风景。潜山的“梅”文章,点题梅城梅园,铺陈古皖大地。二十年间,植梅渐成时尚,30多个品种,3万多株梅花,妆点一城山水,实在是件可喜的事。
南宋陆游写梅:“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咏梅诗,别开生面,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古人为何如此喜欢梅花?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梅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作者 潘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