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业遗产“看得见”又“摸得着” 从“火”到“冰”工业遗产“出圈”了

安徽日报

“赛场太棒了,特别是和工业结合,滑雪大跳台像一个工业博物馆。”北京冬奥会冠军谷爱凌这样称赞比赛场地。北京冬奥会期间,首钢滑雪大跳台频频出镜。蓝天白云下,空中自由飞翔的运动员与巨型冷却塔上的冬奥会会徽融为一体,“体育+工业”的动态画卷,让首钢工业遗址成功“出圈”。

让工业遗产“看得见”又“摸得着” 从“火”到“冰”工业遗产“出圈”了

首钢滑雪大跳台由首钢园区老厂房改造而成,它不仅在冬奥会期间提供比赛、转播、观众服务等赛事配套功能,还会在赛后向公众开放,成为世界第一个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馆。从首钢老厂房到运动基地,完成从“火”到“冰”的重生,工业遗产与奥林匹克精神实现完美结合。

随着城市功能定位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少老工业企业已经停产,留下很多旧厂房、附属设施等工业遗址。每一处工业遗产都是一部浓缩版中国工业奋斗史。那些曾经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工厂车间,是工业文化的珍贵“活页”。“每一栋建筑,都有一段值得细说的故事”,老厂房、老机器经过岁月洗礼,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承载一代人工作生活记忆,寄托浓浓工业情怀。活化利用工业遗产,丰富城市内涵,能让其赓续新生命、产生新价值。

目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仍处在起步阶段,有些城市关注工业遗产的实体保护,忽视精神价值的挖掘和表达,只留下冷冰冰的“空壳子”。工业遗产绝不局限于“红砖白瓦”。艰苦奋斗的拼搏故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早已渗透至城市内在肌理,成为人们的精神财富。应丰富工业遗产保护内涵,注重历史脉络梳理和精神价值传承。完善档案管理,组织专家和老工人回顾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将人物故事、工艺流程、产业荣誉、企业发展历程等内容串珠成链,形成工业遗产文化体系,让工业遗产有血有肉更有灵魂。

工业遗产传承城市文脉,还承担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使命。有条件的地方,应利用闲置厂房、设备等,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教育等功能的工业旅游项目,搭建工业遗产与大众的情感联系,让工业文化既“看得见”、又“摸得着”;将老厂房、老设施改造为文创产业园区,推动工业遗产成为创新创意产业新载体,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升级蜕变。(作者 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