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26家景区参加 景区第一道门票免费活动

安徽日报

日前,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宣布,今年2月16日至3月31日期间,该省共计有226家景区参加首道(景区第一道门票)门票免费活动,以“真金白银”让利鼓励公众出游。此举受到游客欢迎。

河南省226家景区参加 景区第一道门票免费活动

门票是景区重要收入来源,“游客来了就要买票”的经营逻辑为景区带来稳定收益,也造成景区出现“门票依赖症”。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不求创新、难有突破,在文旅市场变化的今天显然面临发展瓶颈乃至经营风险。有些景区通过免票或门票打折等方式招揽游客,尽管少了门票收入,游客数量增加却让景区总收入不减反增。例如,杭州西湖免票开放后,不仅景区“人气爆棚”,也为杭州地区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成为“免门票增收入”的典型案例。这两年,为应对疫情影响,更多景区以减免门票提振旅游市场。河南此次将诸多景区“打包”免门票,也是有益尝试。但也应看到,若景区自身缺乏看点、观光体验感较差,游客冲着“免费”噱头而来却大失所望而归,长此以往将影响景区口碑。各地文旅部门与景区应算好这笔经济账,尝试门票“做减法”,同时,也要为景区整体品质“做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文旅消费需求。

允许游客免票入场,服务质量不能“打折扣”。面对预期增长的游客数量,应制订周到预案,做好客流疏导、游客答疑、后勤保障等服务工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科学规划景区可容纳游客量,根据客流动态变化调整应对措施,未雨绸缪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加大专业化培训力度,增强景区人员“以游客为中心”服务意识,主动为游客排忧解难,将游客满意度作为检验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让游客享受到如沐春风的服务。配合市场监管部门,规范景区经营秩序,拓宽游客投诉维权渠道,依法处罚违规经营人员,营造安心观光、放心消费的景区环境。

推动景区品质“做加法”,强化“深度旅游”理念。外出旅游曾被戏称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一问什么都不知道”。游客除了观看风景、吃吃喝喝之外,可选择项目相对有限,制约了消费潜能的充分释放。开展“深度旅游”应深入挖掘人文内涵,用好用活景区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增值服务,丰富公众出游体验。例如,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探索“精品民宿、民宿聚落”新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民宿品牌,吸引外地游客前往欣赏高原美景。西安大雁塔下建起“大唐不夜城”,集欣赏演出、体验盛唐文化、购物消费、品尝美食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全国知名“网红景区打卡地”。景区提供的玩法越多,越能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需求,孕育更多旅游消费增长点,促进景区可持续增长。

讲好景区里的中国故事,让影响力“出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迎客松形象的烟火绽放夜空。迎客松的文化价值早已超越旅游本身,成为象征中国文化的一个“金字招牌”。这样的“金字招牌”还有不少。一栋朴素建筑或许有着千年传承,绿水青山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态哲学,名胜古迹背后抒写着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景区品质“做加法”,既要提升服务质量,也应尝试突破时间与空间束缚,用不同方式讲好景区里的中国故事。景区可与网络平台、媒体机构等开展合作,通过专题片、短视频、在线直播分享等形式,让公众足不出户可将美景“尽收眼底”。联动知名文娱作品,让作品角色成为景区“代言人”。挖掘景区IP价值,开发更多体现景区特色的文旅商品,带动周边产业链发展。

期待更多景区在破除“门票依赖症”上迈出更大步子,把更多心思用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和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上,促进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作者 梅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