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貌焦虑”是指现代社会人们担心自己的容貌存在缺陷或不足,导致引起周围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或担忧等消极情绪。那么,青少年的容貌焦虑缘何起?如何正确对待容貌焦虑?怎样做一个有幸福感的人?本期,记者采访了心理教师,一起来看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容貌焦虑缘何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漳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专职心理教师高莉告诉记者,今年2月,中青校媒面向全国2063名高校学生就容貌焦虑话题展开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9.03%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容貌焦虑。”高莉介绍,还有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的容貌满意度评分呈现一定的差异:55.29%的受访大学生给自己的容貌打3分,认为自己容貌一般,24.73%对自身容貌较为满意,打出4分,仅有7.87%表示十分满意,选择满分5分;另有9.66%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自己的容貌,2.45%表示非常不满意。
高莉认为,除了大学生,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容貌焦虑。对于青少年群体,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稳定,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建立阶段,自我评价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尤其是在当今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以“颜值”为导向的价值取向深深影响着青少年群体,因此,“害怕自己不够好看”“担心别人看到自己身上的瑕疵”“害怕被评价”等情绪容易困扰着他们。在这样的认知和情绪影响之下,许多中学生会过度注重容貌的打扮,例如:购买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范围的衣物或首饰,出门前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精心化妆打扮,或者不科学地节食等,这些行为导致不少学生因此影响了正常生活与学业。
“容貌焦虑的背后,主要是缘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偏差以及对负面评价的恐惧和担忧。”高莉说,“在这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下,个体往往对自己的容貌有着过于苛刻的要求,容易过度放大自身容貌的缺点,或将某些容貌上的‘特点’赋予消极的评价。比如‘单眼皮不如双眼皮好看’或者‘一黑毁所有’等。”高莉介绍,长期的自我认知偏差会逐渐导致个体的自卑心理,从而引发容貌焦虑。另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假象观众”的信念,即“相信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关注和评价着,因此当他认为别人对他评价不高时,他就会联想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因而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因此,为了避免被负面评价,青少年往往过分夸大容貌的作用,花过多的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容貌。
焦虑可以成为变美的动力
漳州一中专职心理教师吴茹虹认为,有容貌焦虑的孩子通常会过度关注自己的容貌,放大自己的小缺陷,因觉得自己不够好看而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会更在意自己的外在是否美丽帅气,想以更美的形象和更好的姿态出现在他人面前,获得他人赞赏的眼光,这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吴老师介绍,“适当”的焦虑可以成为孩子变美变强的动力,让孩子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做出努力,来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容貌焦虑?”记者问。吴老师建议,首先要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告诉孩子美是有多样性的,外在的美丽可以复制,而内在的文化素养却不容易拥有。“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美不仅可停留在容貌上,更是藏在一个人的气质中。可以鼓励孩子加强内心建设,通过多读书,发展兴趣爱好等方式,不断开阔视野,成为更好的自己。”接着,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独特美,学会自我欣赏,增强自信心,“可能你有点儿胖,但你性格可爱,朋友很多;可能你有点儿矮,但你很幽默,总能逗人开心”,在看到自己缺点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优点,引导孩子用心审视自己,挖掘自己的优点,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多给孩子一些表扬,给孩子一些信心;第三,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无缺的脸,就算长得普通,也是没人可以取代的。容貌焦虑是自己给自己的,当孩子能够意识到美不是单一的,美不止在于容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美时,那他们就能够摆脱容貌焦虑,做最美的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值得追求
高莉认为,与其花时间去纠结容貌问题,不如调整自己对美的认知,内外兼修,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更值得追求。她引用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话:“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才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换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高莉建议可以读一读世界著名小说《简·爱》。“小说里女主人公简·爱是个其貌不扬的女子,容貌平平,出身平庸。她在罗彻斯特家当家教,与男主人公产生了爱情。与出身贵族、财富不菲的罗彻斯特比起来,他们在一起显然门不当户不对,然而,面对这些差异,简·爱一直都是不卑不亢。正是这份自信,才让她的身上仿佛笼罩着光芒,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深深吸引了男主人公罗彻斯特。”
“自律的作息、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体的衣着妆容都能帮助大学生变得更好。”家住市区的王同学认为自己长相一般,但从不因为容貌的问题焦虑。她告诉记者,身边的确有不少同学,每天会花很长时间进行化妆、锻炼、减肥等等。 “人的魅力最终来源并不是美貌。‘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应该是学生更为重要的追求。因为有幸福感的人并不一定是美丽的人,而是心灵丰富的人。”王同学说。(本报记者 苏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