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碾过,卷起一股热浪。艳阳高照,烈日把厂房晒得发烫。在位于海沧区囷瑶村毛穴广社的义洪冰业,一扇15厘米厚的门隔开了37℃的高温暑气和零下10℃的寒意。
昨日中午,记者赴海沧,体验工业降温冰块的制作过程,感受夏日里那抹寒意。
门板两侧“冰火两重天”
压下冰库门把手,扑面而来的是一团冰冷的雾气,立马给记者来了一个透心凉。要知道,入库前,记者可是在37℃的高温中满身大汗。
走进冰库,眼前白茫茫一片,高温带来的燥热一下子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被冻起的一身鸡皮疙瘩。仓库地上结了薄薄一层冰,踩上去像是踩在了被水打湿的塑料袋上。走进冰库不到3分钟,记者脸颊有了冻伤似的微微刺痛感,原来,冰库用的是智控系统,一直保持着零下10℃的恒温。
95厘米、17厘米、40厘米,这是一块工业降温冰块的长、宽、高,每块重100斤。从形状上看,它和老冰棍之间就差一根木棍了。虽说很像,但这种冰块和老冰棍可截然不同,是不可食用的。
17个小时制成“大冰棍”
这样的“大冰棍”是如何制成的呢?
按下按钮,深井水被注入制冰模具,再慢慢起吊、入池。池内是盐水等,而池底,众多制冷管在工作。十几个小时后,就可以完成制冰了。
制冰完成后,掀开厚厚的泡沫隔温板,一排排“大冰棍”就诞生了。一组装着12个“大冰棍”的模具从制冰池里转移到另一个池子进行脱模。记者观察到,模具外围锈迹斑斑,工人介绍,因制冰池里有大量盐水,模具的寿命往往只有三年。
不一会儿,“大冰棍”们先后自觉离开模具,咕嘟咕嘟地冒出水面。之后,它们被逐一送进了冰库。
老手艺的坚守与革新
送到工厂,用于车间降温;送到婚宴,用于制冷风扇;送到菜市场,给蔬菜降温……这些“大冰棍”用武之地可多了。近的,普通货车就可以运送;远的,用保温车辆专送。
海沧义洪冰业负责人林卫强告诉记者,每年5月到9月是工业冰块的供应旺季。尤其是6月底到7月,是工业用冰的需求高峰期。还有一个高峰期是8月中旬伏季休渔结束后。而今年“大冰棍”还有一个特别的去处——送去疫苗接种点给市民们降温。
“现在有10多家工厂向我们订冰。”林卫强说,一家工厂每天要送两次冰,大多是放在车间给工人和机器降温用的。他表示,义洪冰业每月制冰量约为900吨。
“以前制冰至少需要48小时。”林卫强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十五六年了,他说,过去制冰技术欠佳,机器性能较差,制冷效果欠佳,想要制冷成冰需要两天时间。从2015年工艺改革后,他们换了制冰的新技术,现在制冰最快只需要17个小时。(记者谢祯 实习生黄晶晶黄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