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夏令营”成家长热门选择 慎重选择切莫盲目跟风

泉州晚报

暑假已至,花式夏令营火爆。除了亲近科学、亲近自然等传统夏令营,主推上山下乡的“吃苦夏令营”亦成为不少家长的热门选择。您怎么看?

多受磨砺 多接地气

岁月如歌:“吃苦夏令营”火爆,折射出当下教育几多“病”。从某种意义上说,“吃苦夏令营”是一种“药”。服下它,可以让孩子感受苦难的力量,感受团队的力量,学会与人沟通,治疗孩子“自我中心”之疾;服下它,可以让孩子磨炼意志,治疗孩子“心理脆弱”之疾;服下它,可以让孩子养成独立人格,治疗孩子“自我迷失”之疾;服下它,可以让孩子懂得收获来之不易,治疗孩子“公主病”“玻璃心”之疾。

则忧: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孩子们,很容易被电视、电脑、手机、网络游戏所吸引。“寒门出孝子”,让孩子多吃苦好过吃补药,从小培养孩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让孩子参加上山下乡的“吃苦夏令营”,多接点地气、多受点磨砺,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生活,这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教育方式。

不懂:如今的孩子每逢寒暑假,总是被各种兴趣班包围。一系列补习过后,知识技能或许会有提升,但精神品质方面却难以得到锤炼。实际上,相比学习,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们更需要在独立性上加以扶持,提高他们承受困难与挫折的能力。“吃苦夏令营”也是一种有益的教育,通过适当的“吃苦”,可以让养尊处优的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生活,磨砺孩子的意志品质。

噱头翻新 名不副实

踏浪:“吃苦夏令营”不过是敛财的新花样。今年以来,有偿补课禁而不绝,现在又推出吃苦夏令营,想方设法挖家长口袋里的那点血汗钱。建议在学校适当增加一点儿劳动实践课,宣传劳动理念,由老师现场指导,或许更有效果。孩子的观念和行为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单凭吃几天苦是很难改变的。暑假期间,家长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吃苦耐劳。

寒江雪:“吃苦夏令营”名字很好听,但我不知道指导老师们准备给孩子们吃怎样的苦?只怕是浪得虚名只为“营”。社会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遍地开花,孩子疲惫,父母疲劳。“吃苦夏令营”恐怕只能隔靴搔痒,培养吃苦精神应该安排到正常教育程序中去。要知道,一个人的吃苦精神,绝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事。

刚柔:说实话,现在的孩子,什么都吃过,就是没吃过苦。父母有“吃苦思想”,孩子没吃过苦,“吃苦夏令营”正是迎合了家长愿意拿钱给孩子去吃苦的这种心理。鉴于此,“吃苦夏令营”有为家长挖坑之嫌,应引起家长警惕,不要苦了孩子的“身”,坑了家长的钱,进“吃苦夏令营”须谨慎为好。

艰苦奋斗 重在平时

秋泉: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教育应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比如煮饭、洗碗、扫地,学会去独立生活,而非依赖父母。单单指望“吃苦夏令营”的吃苦教育,恐怕效果难尽如人意,这里面所谓的吃苦教育,绝对是浅尝辄止、形式大于内容。孩子的各式教育,真是让家长煞费苦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我们家长自己。

不知潇湘在何处:让孩子参加“吃苦夏令营”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显然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可能简单地通过一两次夏令营就发生明显的改变。“吃苦夏令营”没有前期的铺垫和后期的延续,效果往往是不稳定的。家长与其花大价钱让孩子接受所谓的吃苦教育,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利用假期的宝贵时间,让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培养兴趣,这比让孩子应付式地参加“吃苦夏令营”要有意义得多。

君子笑:把孩子送进“吃苦夏令营”磨砺孩子的意志,效果很难说。对于孩子来说,夏令营活动就像一次野外旅游,即便是过程中吃了点苦头,也并不是真正“吃苦”。让孩子适当吃点苦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个“苦”应当是“苦其心志”,孩子只有在心理上拥有亲力亲为的热情,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直面困难的勇气,才能经受得住人生的挫折。因此,家长要正确看待“吃苦夏令营”,切莫盲目跟风。